杵歌的意思、杵歌的詳細解釋
杵歌的解釋
夯歌;打夯號子。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大禮》:“自 嘉會門 至 麗正門 ,計九裡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築,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來。每隊各有歌頭,以綵旗為號,唱和杵歌等曲。”按,《左傳·襄公十七年》:“築者謳曰:‘ 澤門 之晳,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
詞語分解
- 杵的解釋 杵 ǔ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杵臼。砧杵。杵臼交(舊稱互相不嫌貧賤的朋友)。 用長形的東西戮:杵了他一拳。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歌的解釋 歌 ē 唱:歌唱。歌詠。歌頌。歌壇。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詞:唱歌。歌譜。歌詞。歌訣。民歌。詩歌。歌行(妌 )(舊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詩言志,歌詠言。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杵歌是一種結合勞動與藝術的傳統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台灣高山族(如邵人)及部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 杵歌源于古代舂米勞動,婦女們用木杵敲擊石臼加工谷物時,逐漸形成有節奏的歌唱和舞蹈動作。早期是勞動中的娛樂形式,後發展為獨立的藝術表演。
2.表演形式
- 工具與場景:表演者使用長短、粗細不一的木杵(最長約2米),圍繞石臼或竹筒敲擊,通過杵與石臼的碰撞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響,形成天然樂音。
- 歌舞結合:表演者邊敲擊邊歌舞,動作包括聚散、踏地、左右搖擺等,配合傳統服飾與竹筒擊地聲,展現勞動與藝術的融合。
3.音樂與文化特點
- 音樂特征:曲調短小,節奏規整,音域較窄,常以襯詞(如“嘟魯”)為歌詞。
- 文化意義:既是勞動協作的産物,也是族群文化的象征。台灣日月潭邵人的杵歌因風景與人文結合而聞名,成為當地特色文化符號。
4.其他含義
- 在漢族文獻中,“杵歌”也指古代夯土勞動中的號子,如宋代記載的築堤夯歌,但此含義與少數民族杵歌不同。
杵歌的核心是勞動與藝術的共生,既體現實用性(如舂米、夯土),又承載民族文化。若需進一步了解其音樂結構或具體族群差異,可參考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杵歌》這個詞意思是指打擊或敲擊樂器時所演奏的歌曲。它可以拆分為“木”字和“曱”字兩個部首。它的筆畫數為10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當時人們在農田中使用杵子敲擊土塊或米糠,形成了一種有節奏的聲音,後來就演變成了以敲擊樂器伴奏的歌曲。在繁體字中,《杵歌》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區别。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杵歌》的寫法也與現代相差不大。以下是一個例句:鄉間的孩子們在田間歌唱着歡快的《杵歌》。一些相關的詞彙包括:敲擊、打擊樂器、合奏、節奏等。近義詞可以有:擊樂、敲擊曲、敲擊樂曲等。反義詞可能是:彈奏曲、彈奏樂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