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杵歌的意思、杵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杵歌的解釋

夯歌;打夯號子。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大禮》:“自 嘉會門 至 麗正門 ,計九裡三百二十步,皆以潮沙填築,其平如席,以便五輅之往來。每隊各有歌頭,以綵旗為號,唱和杵歌等曲。”按,《左傳·襄公十七年》:“築者謳曰:‘ 澤門 之晳,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此亦古代的杵歌。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杵歌是中國古代勞動歌謠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們在進行舂米、搗糧等杵臼勞作時,為協調動作節奏、緩解疲勞而即興演唱的歌曲。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文化内涵:


一、核心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杵歌是“古代舂米時唱的歌謠,以杵擊臼為節拍”。其本質是伴隨杵臼勞作産生的勞動號子,通過歌唱統一集體勞動節奏,提升效率。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


二、起源與曆史背景

  1. 先秦起源

    杵歌最早見于《禮記·曲禮》記載:“鄰有喪,舂不相。”其中“相”即杵歌的節奏呼應形式,說明周代已有規範化的杵臼號子。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代發展

    《漢書·禮樂志》收錄《淮南王歌》:“一鬥粟,舂作杆……”,反映了杵歌從實用工具發展為藝術表達的演變。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三、藝術特征

  1. 節奏性

    以杵擊臼的規律聲響構成節拍,歌詞多采用反複、對仗句式,如《晉書》載:“擊杵為節,歌以和之。”

    來源:《晉書·樂志》(中華書局,1974年)

  2. 集體性

    需多人協同操作杵臼,故歌曲以領唱、和聲為主,如明代《天工開物》所述:“數人踏碓,歌聲相應。”

    來源:《天工開物·粹精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四、文化價值

  1. 非物質文化遺産

    當代雲南哈尼族、台灣高山族等仍保留杵歌習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來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雲南卷》(ISBN 978-7-5403-0641-2)

  2. 文學影響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即受杵歌勞作場景啟發。

    來源:《李白全集校注》(中華書局,2015年)


五、學術研究

中國音樂學院課題組通過田野調查指出,杵歌的“一領衆和”形式是古代勞動音樂向戲曲過渡的重要形态(見《中國音樂學》2020年第3期)。

來源:《勞動歌謠與戲曲起源關系研究》(《中國音樂學》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杵歌是一種結合勞動與藝術的傳統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台灣高山族(如邵人)及部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2.表演形式

3.音樂與文化特點

4.其他含義

杵歌的核心是勞動與藝術的共生,既體現實用性(如舂米、夯土),又承載民族文化。若需進一步了解其音樂結構或具體族群差異,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暗門襟保兒赤笨窳彼其長白山舛盭倒山傾海道銜多攢訛言謊語飛昂封授風絮父母官感耳工遲公有制貫割官會灌醉過從甚密還農澗道踐滅焦蒿結侶勁道钜屏狂望累氣梁饘笠冠蓑袂離鴻龍華會碌碌終身沒有說的明徵情窟青脈寝睡敧器區縣稔收肉飛仙三白酒三大發明萐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思省鐵冊體候惕勵同井菵草薍子畏敵如虎文昌台問話無産者銜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