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虎。古代 南诏 語。 唐 趙叔達 《星回節避風台骠信命賦》詩:“法駕避星回,波羅毘勇猜。”原注:“波羅,虎也;毘勇,野馬也。”
(2).悲愁貌。 元 李愛山 《集賢賓·春日傷别》套曲:“嘴古都釵頭玉燕,面波羅鏡裡青鸞,畫不盡春山宛轉。”一本作“魔羅”。
(3).梵語“波羅蜜”之省。 明 李贽 《得上院信》詩:“世事由來不可論,波羅忍辱是玄門。”參見“ 波羅蜜 ”。
(4).即鳳梨。亦寫作“波蘿”。 清 趙翼 《題嶺南物産圖六十二韻》:“蜜有波羅甜,綿豈班枝燠。”參見“ 鳳梨 ”。
“波羅”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鳳梨(菠蘿)的别稱,常見于漢語中對這種熱帶水果的稱呼。
古代南诏語中的“老虎”
唐代文獻記載,南诏語(古雲南地區語言)中“波羅”意為虎,如詩句“波羅毘勇猜”注:“波羅,虎也”。
形容悲傷愁苦的面貌
元代文學作品中用“面波羅”形容悲愁神态,例如《集賢賓·春日傷别》中的“面波羅鏡裡青鸾”。
梵語“波羅蜜”的簡稱
佛教術語中,“波羅”可代指“波羅蜜”(意為“到彼岸”),如明代李贽詩句“波羅忍辱是玄門”。
大衆汽車車型名稱
現代語境中,“波羅”也指德國大衆汽車旗下車型Polo的音譯名。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或語言學專著。
波羅(bō luó)是一個多義詞,主要用于形容聲音、節奏或者速度的變化。下面将為您詳細介紹波羅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波羅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罒(網)。它由10個筆畫構成。
波羅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遊》中,用于描繪水聲。
波羅的繁體字為「波羅」。
在古代,波羅的寫法為「波蘿」。
1. 河水波羅羅,聲如潺潺。
2. 風過竹林,耳邊傳來波羅聲。
3. 海浪不斷地波羅着,給人一種甯靜的感覺。
波狀、波動、波瀾、波紋、波及、水波、音波、光波。
波動、起伏、漣漪。
平靜、安定、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