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罔的意思、射罔的詳細解釋
射罔的解釋
中藥名。草烏頭的煎汁。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烏頭》:“射罔,氣味苦,有大毒。主治屍疰癥堅,及頭中風痹…… 弘景 曰:‘獵人以傅箭射禽獸,十步即倒,中人亦死。’”
詞語分解
- 射的解釋 射 è 放箭:射箭。後羿射日。 用推力或彈力送出 * 等:射擊。掃射。發射。射程。射手。 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噴射。注射。 放出光、熱、電波等:射電。輻射。射線。照射。反射。 有所指:暗射。影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射罔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具有特定的含義和用途,主要見于古代藥學與毒物學文獻。其詳細解釋如下:
-
基本含義與詞源:
“射罔”一詞,字面可理解為“用以射殺的毒物”。“射”指塗抹于箭矢之上,“罔”有羅網、毒殺之意。合指一種塗抹在箭镞上,用于狩獵或戰争的劇毒藥物。其核心含義是指從草本植物烏頭(特别是其塊根)中提取的汁液或制成的膏狀毒物。這種毒物在古代被稱為“射罔”,因其主要用于塗抹箭矢而得名。
-
具體指代與制作:
在傳統藥物學中,“射罔”特指烏頭汁或其粗提物。烏頭(學名:Aconitum)為毛茛科植物,其塊根(即中藥“川烏”、“草烏”的原料)含有劇毒的烏頭堿類生物堿。古人将新鮮烏頭塊根搗爛取汁,或經過煎煮濃縮,制成膏狀物,即為“射罔”。此物毒性極強,《本草綱目》等典籍明确記載其“有大毒”,用作箭毒,中箭者傷口麻木甚至危及生命。
-
用途與特性:
- 軍事與狩獵用途:其主要曆史用途是作為箭毒(塗抹箭镞),用于增強武器的殺傷力,使獵物或敵人中毒麻痹或死亡。
- 藥用(外用):在極謹慎的情況下,古代醫家也嘗試将其作為外用藥物,用于治療某些頑固性瘡瘍、瘘管或痹痛(如風濕關節痛),取其“以毒攻毒”之效。但因其毒性猛烈,内服風險極高,故罕用。
- 毒性:其毒性主要源于所含的烏頭堿,中毒症狀包括口舌四肢麻木、流涎、惡心嘔吐、心悸、呼吸困難,嚴重者可緻死。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對“射罔”的詞條解釋應包含其作為烏頭汁制成的箭毒的含義,并指明其來源和毒性。這是從漢語詞典角度最直接的權威依據。
-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這部中國藥物學巨著是記載“射罔”最詳細、最權威的古代文獻之一。在“草部”烏頭條目下,李時珍詳細描述了烏頭的種類、射罔的制法、毒性及(有限的)外治應用,明确指出:“取汁煎為射罔,獵人以傅箭,射禽獸十步即倒,中人亦死。” 。
- 《中藥大辭典》:現代權威中藥學工具書,在“草烏”、“川烏”或相關條目下,會提及“射罔”作為其古代炮制品(生藥汁或膏)的名稱、成分(烏頭堿等)、毒性及曆史用途。
網絡擴展解釋
射罔是傳統中藥材的一種,其含義與特性如下:
一、基本釋義
射罔指以毛茛科植物烏頭(野生種,學名Aconitum carmichaeli)或北烏頭(學名Aconitum kusnezoffii)的塊根煎汁制成的膏劑,屬于毒性較強的中藥。
二、特性與用途
-
藥性與毒性
- 性味:苦,大熱,有大毒(《本草綱目》記載其毒性可緻人畜死亡)。
- 主要成分:含烏頭堿等生物堿類物質,過量使用或誤服易引發中毒。
-
傳統功效
- 主治瘰疬結核、瘘瘡毒腫、頭風、風痹、瘧疾等症。
- 古代獵人用其塗抹箭頭,作為狩獵毒藥(十步内可倒禽獸)。
-
現代應用
因毒性劇烈,現代臨床已極少内服,僅限外用,且需嚴格遵醫囑。
三、注意事項
- 毒性警示:射罔中毒表現為口舌麻木、嘔吐、心律失常等,嚴重可緻死,嚴禁自行使用。
- 替代方案:現代多使用炮制後的烏頭(如制川烏、制草烏)以降低毒性。
射罔是古代重要的毒/藥兩用材料,其藥用價值與毒性并存,體現了傳統中藥“以毒攻毒”的獨特理念,但現代應用需高度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
哀察備埽灑臕滿并土肸蠁鸱頭酒楮弁大請大受詄蕩底甯凍筍附協拂煦跟胫葛越海槎海宇黑衣宰相還元返本昏鈍集甯進口段緊屯屯擠眼,擠眼兒朘耗寬洪海量了盡魯邦瞞藏寐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穆哀内傾齧镞暖瓶諾唯起兵棋處騎鶴維揚綦履磬聲秋榜撒眸掃犁深切著明深山窮林審驗攝意設坐事使獸災鼠齧蟲穿束裝就道呫嚅望梅花帏帟危于累卵聞而生畏武翼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