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丑婦。 唐 李白 《效古》詩之二:“寄語無鹽子,如君何足珍。”參見“ 無鹽 ”。
“無鹽子”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無鹽子”指代容貌丑陋的女子,常用于文學語境中表達對女性外貌的貶義評價。例如唐代李白在《效古二首》中寫道:“寄語無鹽子,如君何足珍”,借以諷刺以丑為美的現象()。
李白等詩人常以“無鹽子”反襯才德與外貌的矛盾。例如《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中“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通過對比西施(西子)與無鹽,表達自謙或批判社會風氣()。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見,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部分低權威資料提及可引申形容“言行無趣之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無鹽子”承載了古代對女性外貌與德行關系的複雜認知,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避免現代誤讀。
《無鹽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事物或某人沒有獨特之處、平凡無奇。
《無鹽子》的拆分部首為無、皿、子,共有11畫。
《無鹽子》最早出現在《晉書·張夫人傳》中:“晉武帝下诏曰:‘雖曰無鹽子之國,吾道不能容若,若宜勤勉德業……’”,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平凡無奇。
《無鹽子》的繁體字寫作「無鹽子」。
在古代,「子」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寫作「」。
他的作品雖然眼前沒有炫目之處,但細品之後才會發現,充滿了曆久彌新的内涵,真可以用《無鹽子》來形容。
無味、無足輕重、平庸無奇
平凡、普通、平庸
與《無鹽子》意思相反的詞是「有鹽子」,表示某事物或某人獨特、出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