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松花牋的意思、松花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松花牋的解釋

亦作“ 松花箋 ”。即松花紙。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松花牋代以為薛陶(濤)牋,誤也。松花牋其來舊矣。 元和 初, 薛陶 尚斯色,而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之。 蜀 中才子既以為便,後減諸牋亦如是,特名曰‘薛陶牋’。今 蜀 紙有小樣者,皆是也,非獨松花一色。” 明 屠隆 《考槃馀事》卷二有“造松花箋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松花牋(亦作“松花箋”)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染色箋紙,其名稱源于紙張表面呈現的松紋或松花色斑。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松花”指松樹開花時的淡黃色花粉,引申為淺黃綠色紋理;“牋”同“箋”,特指用于題詩寫信的精美紙張。唐代文獻《文房四譜》記載,松花箋以蜀地楮皮紙為原料,采用植物染料浸染,紙面可見天然松針狀紋路,質地細膩且吸墨性強,深受文人雅士青睐。

宋代《太平禦覽》引《玉堂閑話》描述,此類箋紙多用于宮廷文書與詩詞創作,尤以女詩人薛濤改良的“薛濤箋”最為著名,其改良工藝使松花色更顯清雅,成為文人交流的雅物。明清時期,《考槃餘事》等古籍仍将其列為文房珍品,強調其“色如初松,紋若冰裂”的審美特征。現代《中國造紙史》考證指出,松花箋的制作技藝體現了古代匠人對天然材料的巧妙運用,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松花牋”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具有特殊含義的箋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松樹皮制成的紙張(亦稱“松花紙”),常用于書寫書信或文章。因其質地柔軟、墨色鮮明,古人認為以此書寫的内容文辭優美,故衍生出比喻文章或書信動人的意象。

曆史與文化背景

  1. 起源:唐代已有使用記錄,李匡乂《資暇集》提到松花牋的曆史早于薛濤箋。薛濤(唐代女詩人)因偏愛小幅紙張而改良尺寸,後蜀地文人沿用,形成“薛陶箋”,但松花牋并非專屬薛濤。
  2. 材質與工藝:明代《考槃馀事》記載了松花箋的具體制作方法,顯示其工藝傳承。

用法演變

相關延伸

松花牋既是實物紙張,也是文化符號,承載了古代文人對書寫美學的追求。其與薛濤箋的關聯需注意區分——後者是松花牋的改良版本,而非同一物。

别人正在浏覽...

碧茸簸之揚之﹐糠秕在前不升燦爓長懷成光赪怒船匠村門玷傷調律蹲子堵禦兒童文化宮芳潤飛聲騰實粉蝶趺跏滾賬國婚過鐵合幹橫戈花牋會稿椒杯金貂取酒軍威科賣誇容裂理列列美益求美朦昧蟠螭扒竊蓬筚生輝朋舊偏倒戚促商肆失水舒慢書帕本肆好私賣騰奮田連阡陌條對體積通烈微機四伏誣豔相闆鄉塾鮮衣良馬縣尹吸逮諧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