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鼓的意思、禁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鼓的解釋

設置在宮城谯樓上報時的鼓。《水浒傳》第五六回:“早聽得譙樓禁鼓,卻轉初更。”《續資治通鑒·宋真宗鹹平五年》:“ 權德 因條上衢巷廣袤及禁鼓昏曉,皆復 長安 舊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禁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夜間報時與宵禁信號

    禁鼓在古代指夜間報時或實施宵禁的鼓聲,常見于唐代至明清時期。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禁鼓是“夜間警戒或報更的鼓”,用于提醒居民遵守宵禁制度。例如唐代姚合《寄無可上人》詩“禁鐘寒徹野,禁鼓曙侵跸”,即描繪了禁鼓聲穿透清晨的情景。宋代《東京夢華錄》中也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沿門報曉……諸門橋市井已開,如瓠羹店門首坐一小兒,叫饒骨頭,間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的記載,側面反映了禁鼓與市井生活的關聯。

  2. 宮廷儀禮用鼓

    另一義項特指宮廷儀仗或祭祀所用的鼓樂。《辭源》釋為“皇宮中用以節制禮儀的鼓”,常見于帝王出行、祭祀等場合。例如明代《大明會典》提及“禁鼓儀仗”為皇家典禮的組成部分,其形制與敲擊節奏均有嚴格規定。

從詞源看,“禁”字本義為“禁忌”,引申為禁令、禁地;“鼓”則為擊打樂器的通稱。二者結合後,“禁鼓”既承載了古代時間管理與治安制度的功能,亦體現了禮樂文化的等級性。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曾考證:“唐制,日暮鼓八百聲而城門閉,五更二點鼓自内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進一步印證了禁鼓的社會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禁鼓”是古代中國用于報時和宵禁管理的鼓具,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與功能
    禁鼓是設置在宮城谯樓(城門瞭望樓)上的報時鼓,主要用于都城或重要城市的夜間更時報點。例如《水浒傳》提到“早聽得谯樓禁鼓,卻轉初更”,說明其與夜間時辰劃分直接相關。

  2. 與宵禁制度的關系
    禁鼓亦關聯古代宵禁制度。唐代《宮衛令》規定:日落後擂“閉門鼓”600下,禁止出行;日出前五更三點擂“開門鼓”400下,解除禁令。這種制度在宋代仍有延續,《續資治通鑒》記載宋真宗時期恢複“禁鼓昏曉”舊制。

  3.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水浒傳》第五十六回:“禁鼓報初更”,反映其作為夜間時間标志;
    • 明代劉兌《金童玉女嬌紅記》提及“禁鼓報初更罷”,印證其在文學作品中的場景烘托作用。
  4. 運作機制
    谯樓上設有專職人員(如更夫)根據漏刻(古代計時器)定時擊鼓,鼓聲覆蓋全城,兼具報時與治安管理雙重功能。唐代長安、宋代汴梁等都城均嚴格實施此制度。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沿革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異,可參考《唐會要》《宋史·律曆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王玻璃纖維不識竅不相違背長康誠善沖旨愁痛大命單程德信讀秒惡作法郎番薥飛仙風箒跟緝和番和良黃石國家公園歡騰火耕水種戶止鑒畏家無二主金爐可便老有所終李貓鸾縧忙身門爵面創命定女猱藕荷強搶請骸骨親厚三松倒射官社交才能聖師吮咂蘇秦天中同塵合污銅疊恸醉塗地土杏猥佌問恤嗚呀呀象局稴穇仙鼠現驗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