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語本《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清 王韬 《六合将混為一》:“不審倚伏之機,不明順逆之故,是猶醯鷄處甕,别有一天,夏蟲語冰,莫知其候也。”《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哂夏蟲之疑冰,整輕翮而思矯。” 李善 注:“言淺近小智,同乎夏蟲,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矯也。” 張銑 注:“夏蟲不知冬有寒冰,亦猶小智不識高道,故笑之。” 宋 梅堯臣 《中伏日永叔遺冰》詩:“巨塊置我前,凝結造化移。畏冷不敢食,有類夏蟲疑。”
“夏蟲語冰”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莊子·秋水》,用于比喻人因見識短淺或受限于自身經曆,無法理解超出認知範圍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
譯文:井底之蛙無法談論大海,因為它被狹小的空間限制;夏蟲無法談論冰雪,因為它受限于短暫的生命周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夏蟲語冰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語,形象地描述了在錯誤的時間或場合下發表言論的無效性和不被重視。
夏蟲語冰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夊和蟲,筆畫為12畫。
夏蟲語冰一詞出自《論語》,原文為“子曰:夏蟲,不可語冰。”這是指雖然夏天的小蟲子在冰上發出聲音,卻不會被冰聽到,以此比喻言論沒有效果,無法引起重視。
夏蟲語冰的繁體字為「夏蟲語冰」。
在古代,夏蟲語冰的寫法為「夏蟲言冰」。
他在公司開會時的發言就像夏蟲語冰一樣,完全被忽視。
夏天、蟲子、語言、冰冷、發言
言不及義、無病呻吟、充數
言之鑿鑿、一針見血、及時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