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别稱。《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孔 傳:“考妣,父母。”《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唐 韓愈 《祭窦司業文》:“朱衣銀魚,象服以崇,錫榮考妣,孝道上窮。” 明 方孝孺 《題桐廬二孫先生墓文後》:“或慟哭荒江斷壟間,如失考妣。”按,考妣僅指死去的父母,惟《曲禮》有此異說。參閱《爾雅·釋親》 郭璞 注及 郝懿行 義疏。
“考妣”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讀音為kǎo bǐ(非“kǎo pǐ”),指代已故的父母,其中“考”專指亡父,“妣”專指亡母。例如《禮記·曲禮下》明确記載:“生曰父、母,死曰考、妣。”
字形溯源
文化内涵
古時認為父親成就德業(“考,成也”),母親則以德行匹配父親(“妣之言媲也”),體現傳統家庭倫理。
碑文用法
墓碑常見“顯考”“顯妣”“先考”等表述:
文學與成語
如成語“如喪考妣”(形容極度悲痛),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百姓如喪考妣。”
如需進一步了解碑文格式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禮記》《漢典》等權威文獻來源。
《考妣》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用來描述對逝者的思念和懷念之情。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考”和“妣”。
“考”字的部首是“老”,它的字義是“思念”。它由四個筆畫組成。
“妣”字的部首是“女”,它的字義是“已故的母親”。它由五個筆畫組成。
《考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文公十五年》中,是現代許多方言中所使用的詞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輕微的差異。例如,字“妣”在古代會多出一點兒,看起來類似于現代的“妹”字。
他每年清明節都會去祭祀自己的考妣。
思念已逝的母親,讓他心情沉重,忍不住對考妣祈禱。
祭拜考妣、思念考妣、回憶考妣
懷念、思念、追憶
忘記、遺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