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人戰栗的威力。 唐 柳宗元 《貞符》:“帝庸威栗,惟人之為。敬奠厥賦,積藏於下,是謂豐國。”
“威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其核心均圍繞“威嚴”與“震懾力”展開:
使人戰栗的威力
這是多數文獻中的主流解釋,強調威嚴帶來的震懾效果。例如唐代柳宗元《貞符》中“帝庸威栗”,即指帝王威嚴令人敬畏。此處的“栗”取“恐懼、發抖”之意,與“威”結合,突出威勢的壓迫感。
威武兇猛(較少見)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威武而兇猛”,認為“威”指威嚴,“栗”指猛烈。但這種用法在古籍中較少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對詞語的延伸解讀。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描述人物、自然現象(如雷霆)或抽象力量(如政權)的威嚴感。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權威解析。
威栗(wēi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具備威風和力量的栗子。在生活中,威栗形容那些充滿自信、強大和威嚴的人或事物。
威栗的拆分部首是“女”和“木”,它分别代表了漢字的主要意義:女性和樹木。該字的總筆畫數是16畫。
威栗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慰”和“棃”。其中,“慰”表示安撫、安慰,而“棃”則表示栗子。這兩個字合并後演變成了現代的“威栗”。
繁體字“威櫟”是對簡體字“威栗”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威栗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威棃”。這種寫法更加簡潔,但仍能傳達出相同的意思。
1. 他的威栗的形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尊重。
2. 這位領袖以他威栗的言行征服了衆人。
威栗的相關組詞:
1. 威風:形容具備威嚴和威力的風采。
2. 栗子:指栗國或栗子樹的果實。
3. 威武:表示威風凜凜、強大有力。
與威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威風凜凜:形容氣勢恢宏、威嚴有力。
2. 雄風:表示強大的氣息和威勢。
3. 霸氣:指展現出的強大和統治力。
與威栗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溫和:指性格和善、溫文爾雅。
2. 和善:表示友好、平和的氣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