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膚撓的意思、膚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膚撓的解釋

謂肌膚被刺而撓屈。猶言示人以弱。《孟子·公孫丑上》:“ 北宮黝 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 趙岐 注:“人刺其肌膚,不為撓卻。”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 荊州 街子 葛清 ,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 白居易 舍人詩。”按,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膚撓,色撓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膚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肌膚被刺而撓屈”,引申為“示人以弱”。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人的肌膚受到外界刺激(如針刺)時,因疼痛而退縮彎曲。

  2. 引申含義
    比喻因畏懼或痛苦而表現出怯懦或屈服的态度,即“示弱”。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描述勇士“不膚撓,不目逃”,意為真正的勇者不會因身體受創而退縮,也不會因威脅而移開視線。


二、詞源與文獻用例

  1.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孟子》,描述北宮黝培養勇氣的方式。趙岐注解為:“人刺其肌膚,不為撓卻”,強調堅忍不屈的精神。

  2. 其他文獻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葛清“勇不膚撓”,指其身體刺滿詩文卻無懼痛退縮,進一步佐證該詞的勇武内涵。


三、使用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探讨該詞的演變或具體文獻案例,可提供具體方向以便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膚撓(fū náo)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含義和相關信息: - 意思:膚撓指的是因為皮膚痕癢或不適,而引起的不自主地撓抓行為。這種感覺通常引發于皮膚過敏、疥瘡、濕疹等疾病或外界刺激。 - 拆分部首和筆畫:膚撓的部首是⺮(zhú),部首中有兩個筆畫,而整個字共有12個筆畫。 - 來源:膚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意義和用法一直延續至今。 - 繁體:膚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膚撓」。 -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膚撓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 例句:我感到膚撓,可能是因為過敏了。 - 組詞:膚癢、止癢藥、舒緩瘙癢症狀等。 - 近義詞:癢、瘙癢。 - 反義詞:舒適、舒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