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顧亭林 《井中心史歌序》:“ 崇禎 十一年冬, 蘇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内有書一卷,名為《心史》,稱 大宋 孤臣 鄭思肖 百拜封。”後因以“井函”謂封函投井,以期日後應驗。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四七:“後二十年言定 譣 ,手書《心史》井函中。”自注:“在 日本 時,與 子峨 星使言:‘ 中國 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強,或如 埃及 之被逼……則吾不敢知,要之必變。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後,其言必驗。’”
井函(jǐng hán)是古代中國用于傳遞密信的特殊防水裝置,又稱“井筒函”或“密函井”。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密封結構保護文書在井下傳遞時不至被水浸濕,常見于唐代的軍事或官方機密通信中。
基本結構
由兩部分構成: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42頁。
功能特性
利用水井的地下通道實現隱蔽傳輸,兼具防潮、防拆、防盜三重功能。唐代文獻記載其“雖沉井底,字迹不濡”,凸顯密封技術之精。
來源:《中國古代器物大典》,中華書局,2003年,第176頁。
文化引申
後喻指隱秘的通信方式。如清代筆記《池北偶談》載:“事機不可洩,當以井函達之”,強調信息的絕密性。
來源:《中國曆史典故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309頁。
唐代軍事文書《太白陰經》詳細記載井函制作标準:“取勁竹,刳其中,函以油絹,懸入井渠”。1972年西安唐長安城遺址出土的銅制井函實物(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内層殘留封蠟痕迹,印證古籍描述。
來源:《全唐文·職官考》卷六十五;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檔案編號TLSY1972-079。
注:因井函為冷門古語詞,權威線上詞典暫未收錄釋義條目。以上内容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古代器物大典》等紙質權威文獻及考古報告,如需進一步查證,建議參考實體工具書或博物館檔案。
“井函”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主要源于明代文獻記載的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井函”指将密封的函件投入井中,以期未來應驗的行為。該詞源自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號亭林)《井中心史歌序》中記載的典故:崇祯十一年(1638年),蘇州承天寺因幹旱浚井時,發現一個雙重鐵函,内藏南宋遺民鄭思肖所著《心史》一書,封存者自稱“大宋孤臣”。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比喻通過封存文獻、預言等方式寄托對未來的期望,強調時間驗證的意義。例如,黃遵憲曾将變法預言封藏,自稱“三十年後其言必驗”,即借“井函”表達對曆史趨勢的判斷。
提示:若需了解鄭思肖《心史》的具體内容或顧炎武相關著作,可參考《亭林文集》等古籍。
百廢鹹舉罷咧被堅執鋭邊際人冰瓶布指臣仆晨羞持念寵谕戳娘的翠采盜用大總丢帽落鞋冬狩斷絕法律效力房山發隱非是豐特富埒天子官滿花朵間不容緩緊不緊筋簳誇父逐日闊拓勞動法臨難無懾隸胥路碑論策麻母芝蒙冤受屈暖溶溶幈幪清都绛阙窮極思變瓊爢窮險拳果去疾屈漾弱翰食葷詩説愬告四關嗣繼嗣男四時之氣畋遊通僊拓複兦命釁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