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顧亭林 《井中心史歌序》:“ 崇禎 十一年冬, 蘇州府 城中 承天寺 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内有書一卷,名為《心史》,稱 大宋 孤臣 鄭思肖 百拜封。”後因以“井函”謂封函投井,以期日後應驗。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四七:“後二十年言定 譣 ,手書《心史》井函中。”自注:“在 日本 時,與 子峨 星使言:‘ 中國 必變從西法,其變法也,或如 日本 之自強,或如 埃及 之被逼……則吾不敢知,要之必變。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年後,其言必驗。’”
“井函”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主要源于明代文獻記載的事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井函”指将密封的函件投入井中,以期未來應驗的行為。該詞源自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號亭林)《井中心史歌序》中記載的典故:崇祯十一年(1638年),蘇州承天寺因幹旱浚井時,發現一個雙重鐵函,内藏南宋遺民鄭思肖所著《心史》一書,封存者自稱“大宋孤臣”。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比喻通過封存文獻、預言等方式寄托對未來的期望,強調時間驗證的意義。例如,黃遵憲曾将變法預言封藏,自稱“三十年後其言必驗”,即借“井函”表達對曆史趨勢的判斷。
提示:若需了解鄭思肖《心史》的具體内容或顧炎武相關著作,可參考《亭林文集》等古籍。
《井函》是一個較為古老且較為罕見的詞彙,意指井口窄小的容器或容納物品的函。
《井函》包含兩個部首,井(二點水)和凵(右提手)。其筆畫數目為5畫。
《井函》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傳承。
繁體字「井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史料記載,古時候的「井函」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具體寫法不詳。
1. 他從井函中取出了一封古老的信件。
2. 她小心地将珍貴的寶石放入井函中。
3. 這個井函雖小,卻可以裝下很多物品。
井口、函子、水井
瓶子、容器、盒子、箱子
廣口、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