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無用,沒用。《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 毀 仲尼 。 子貢 曰:‘無以為也。 仲尼 不可毀也。’”《漢書·賈捐之傳》:“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 顔師古 注:“為,猶用也。”
“無以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表示“沒有辦法做某事”或“無法從事某種行為”,常用于否定句,強調在特定情境下缺乏可行性或必要性。例如《論語·子張》中“無以為也”即指“(這樣做)沒有用處”。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或正式語境,表達對某行為或方法的否定。例如:
近義與反義
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類似表達仍存于成語或書面語中,如“無以為繼”(無法繼續維持)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論語》《漢書》相關注釋。
詞義:無力做某事,無法有所作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無(無部1筆)+以(人部3筆)+為(丶部4筆)。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出自《孟子·告子上》:“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行拂亂其所為”即表示“無以為”。
繁體:無以為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以為
例句:他面對困境時,感到無以為。
組詞:無所往,無處為,無從,無法,無能為力。
近義詞:無能為力,無可奈何,束手無策。
反義詞:有所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