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走貌。《文選·張衡<西京賦>》:“怪獸陸梁,大雀踆踆。” 劉良 注:“陸梁、踆踆,皆行走貌。”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仇兆鳌 注:“踆踆,行走貌。” 宋 陸遊 《示客》詩:“世間可笑走踆踆,誤認虛空作汝身。” 清 吳嘉紀 《挽歌為何去驕賦》:“途長日暮身踆踆,年過六十不獲已。”
(2).謙退貌。《明史·鄒文盛傳》:“ 文盛 為人廉謹,踆踆若無能。與 孫交 、 秦金 、 趙璜 鹹稱長者。” 清 王晫 《今世說·政事》:“﹝ 董上治 ﹞為人踆踆謹退,不言躬行,風範凜然。”
“踆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行走的姿态或動作相關。根據構詞法和古漢語語境的推斷:
基本釋義
“踆”讀作cūn,本義指“行走”,字形由“足”和“夋(qūn)”組成,後者可表“移動、徘徊”之意(如“逡巡”)。疊詞“踆踆”多用來形容緩慢、徘徊或猶豫不決的步态,常見于文學性描述中。
文學用例
如宋代詩人陸遊曾用“踆踆”描述步伐:“熊罴之族,行步踆踆”,暗指笨拙或小心謹慎的行走狀态。近現代文學中也可指動物(如虎、熊)的蹒跚之态。
注意要點
由于未搜索到權威釋義,以上分析基于漢字構形規律和古漢語常見用法推斷。如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語境。
《踆踆》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būn būn。它的意思是形容快速走動或奔跑的樣子,同時也指人行走時腳步輕快有力。
根據字形結構可知,踆踆的部首是足,部首的意思是字的主要組成部分。踆踆的部首部分即腳或足,也代表了字的大意。踆踆共有12畫,筆畫數目代表了一個字的形态特征。
踆踆并非常用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它來自古代的詩詞作品中,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奔跑、迅猛的動作,并且詩意生動形象。繁體字中,“踆”字的形态為「蹣」,其中部首加了額外的“心”字旁。
在古代,字的形态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踆踆”這個詞的寫法為「連弓・月」,其中「連弓」代表行走時腳步的動态,「月」代表月亮(月亮光明而圓滿,與行走時腳步輕快有力的形象相對應)。
1.他穿梭于人群中,腳步輕快而踆踆。
2.小狗在花園裡踆踆跳跳,活蹦亂跳。
踆踆組詞靈活多樣。例如:“踆躍”、“踆步”。
踆踆的近義詞有:蹦蹦、跳跳、飛奔等;反義詞有:緩慢、遲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