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孫的意思、烏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孫的解釋

(1).古代 西域 國名。地在今 伊犁 河谷。見《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 漢 桓寬 《鹽鐵論·西域》:“ 烏孫 之屬駭膽,請為臣妾。 匈奴 失魄,奔走遁逃。” 晉 石崇 《琵琶引》序:“昔公主嫁 烏孫 ,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清 林則徐 《緻鄭夫人書》:“ 伊犂 在 北魏 為 烏孫國 。”

(2).古亦泛指侵擾 漢族 王朝疆土的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統治者。 唐 耿湋 《送楊将軍》詩:“一身良将後,萬裡讨 烏孫 。”

(3).複姓。 金 有 烏孫訛論 。見《金史》本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烏孫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遊牧部族名稱,具有多重曆史文化含義:

一、核心釋義

指漢代活躍于西域(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至中亞一帶)的古代遊牧民族。《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烏孫,古族名。漢時居于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帶。”該民族以遊牧為生,善騎射,曾建立強大的烏孫國,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政治力量。其名稱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張骞出使西域時曾聯絡烏孫共同對抗匈奴。

二、曆史政權指代

“烏孫”亦指該民族建立的政權——烏孫國(約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據《漢書·西域傳》載,烏孫國“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是西域諸國中最強者。都城赤谷城(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鼎盛時期疆域涵蓋天山以北至巴爾喀什湖的廣袤地區。該國長期與漢朝結盟,通過和親(如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強化政治紐帶,共同維護西域穩定。

三、文化融合象征

烏孫作為多民族交彙的典型,其文化融合特征被學界廣泛研究。考古發現其墓葬兼具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漢文化元素(如絲織品、漆器),語言屬突厥語系,部分詞彙保留于現代哈薩克語中。民族學家指出,烏孫是哈薩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哈薩克族簡史》明确記載古代烏孫人為哈薩克族先祖。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史記·大宛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漢書·西域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林梅村:《絲綢之路考古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哈薩克族簡史》編寫組:《哈薩克族簡史》(民族出版社,2008)

網絡擴展解釋

“烏孫”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重要的遊牧民族名稱,同時也指其建立的政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烏孫是公元前2世紀至南北朝時期活躍于西域的遊牧民族,初期遊牧于祁連山與敦煌之間(今甘肅、青海一帶),後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地區。其名稱亦作為古代西域國名,疆域曾涵蓋今新疆伊犁、巴爾喀什湖東南部及中亞七河地區。

二、曆史發展

  1. 早期沖突與西遷
    漢初,烏孫與月氏争奪祁連山草原,戰敗後投奔匈奴。後首領昆莫(獵驕靡)在匈奴支持下擊敗月氏,迫其西遷,占據伊犁河流域并建立烏孫國,人口達12萬戶、63萬,兵力18萬。

  2. 與漢朝的關系
    漢武帝時期,張骞出使西域,烏孫與漢朝結盟,共抗匈奴。公元前71年,漢烏聯軍大敗匈奴,奠定西域穩定格局。烏孫後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

  3. 後續變遷
    南北朝時期,烏孫南遷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逐漸與鄰近民族融合。明清時期,哈薩克族中仍保留烏孫部落的遺存。

三、文化與經濟

四、曆史意義

烏孫是絲綢之路的關鍵參與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并對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的形成有深遠影響。其與漢朝的聯盟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域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考古細節,可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謗傷筆頭不倒钗德長矟澹甯打樁機地栗鬥艸鬥水斷肉頓顇惡阻封君封留峯穎幹符隔音公廨狗吃熱尿挂靠鴻祉慧籙叚借奸猾劼毖金分計日以俟兩次廉租房隆赫綠水青山貌托哪能擗約乾紐諐囚潛玉泣顔趨赴染潔三老五更三翟僧殘沙彌尼神識示寂使君子四睇酸态塌撒挑選退謝吞氈王命魏瓠文明小史嗚悒向壁歇案寫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