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 西域 國名。地在今 伊犁 河谷。見《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 漢 桓寬 《鹽鐵論·西域》:“ 烏孫 之屬駭膽,請為臣妾。 匈奴 失魄,奔走遁逃。” 晉 石崇 《琵琶引》序:“昔公主嫁 烏孫 ,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清 林則徐 《緻鄭夫人書》:“ 伊犂 在 北魏 為 烏孫國 。”
(2).古亦泛指侵擾 漢族 王朝疆土的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統治者。 唐 耿湋 《送楊将軍》詩:“一身良将後,萬裡讨 烏孫 。”
(3).複姓。 金 有 烏孫訛論 。見《金史》本傳。
“烏孫”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重要的遊牧民族名稱,同時也指其建立的政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烏孫是公元前2世紀至南北朝時期活躍于西域的遊牧民族,初期遊牧于祁連山與敦煌之間(今甘肅、青海一帶),後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地區。其名稱亦作為古代西域國名,疆域曾涵蓋今新疆伊犁、巴爾喀什湖東南部及中亞七河地區。
早期沖突與西遷
漢初,烏孫與月氏争奪祁連山草原,戰敗後投奔匈奴。後首領昆莫(獵驕靡)在匈奴支持下擊敗月氏,迫其西遷,占據伊犁河流域并建立烏孫國,人口達12萬戶、63萬,兵力18萬。
與漢朝的關系
漢武帝時期,張骞出使西域,烏孫與漢朝結盟,共抗匈奴。公元前71年,漢烏聯軍大敗匈奴,奠定西域穩定格局。烏孫後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
後續變遷
南北朝時期,烏孫南遷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逐漸與鄰近民族融合。明清時期,哈薩克族中仍保留烏孫部落的遺存。
烏孫是絲綢之路的關鍵參與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并對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的形成有深遠影響。其與漢朝的聯盟為中原王朝經略西域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考古細節,可查閱相關來源。
烏孫是一個古老的概念,起源于中國西北地區。在漢語中,烏孫可以指代一個古代部族,或者特指一種與烏孫相關的文化或語言。
烏孫的拆分部首是“乙”和“山”,總共有五個筆畫。
烏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描述了烏孫部族與匈奴的關系。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烏孫部族在中國西北地區曾經繁衍生息。他們是一個遊牧民族,以養殖馬匹和放牧為生。
烏孫的繁體字為烏孫。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漢字寫作兀-{烏/巫}-孫-{巳/己}。
1. 對于烏孫文化,我們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2. 曆史上,烏孫與匈奴有着複雜的關系。
烏孫國、烏孫文化、烏孫人、烏孫語
鮮卑、匈奴
漢族、中原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