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孙的意思、乌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孙的解释

(1).古代 西域 国名。地在今 伊犁 河谷。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 乌孙 之属骇胆,请为臣妾。 匈奴 失魄,奔走遁逃。” 晋 石崇 《琵琶引》序:“昔公主嫁 乌孙 ,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清 林则徐 《致郑夫人书》:“ 伊犂 在 北魏 为 乌孙国 。”

(2).古亦泛指侵扰 汉族 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 唐 耿湋 《送杨将军》诗:“一身良将后,万里讨 乌孙 。”

(3).复姓。 金 有 乌孙讹论 。见《金史》本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游牧部族名称,具有多重历史文化含义:

一、核心释义

指汉代活跃于西域(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至中亚一带)的古代游牧民族。《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乌孙,古族名。汉时居于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该民族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曾建立强大的乌孙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政治力量。其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联络乌孙共同对抗匈奴。

二、历史政权指代

“乌孙”亦指该民族建立的政权——乌孙国(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是西域诸国中最强者。都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鼎盛时期疆域涵盖天山以北至巴尔喀什湖的广袤地区。该国长期与汉朝结盟,通过和亲(如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强化政治纽带,共同维护西域稳定。

三、文化融合象征

乌孙作为多民族交汇的典型,其文化融合特征被学界广泛研究。考古发现其墓葬兼具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元素(如丝织品、漆器),语言属突厥语系,部分词汇保留于现代哈萨克语中。民族学家指出,乌孙是哈萨克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哈萨克族简史》明确记载古代乌孙人为哈萨克族先祖。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哈萨克族简史》编写组:《哈萨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

网络扩展解释

“乌孙”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重要的游牧民族名称,同时也指其建立的政权。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乌孙是公元前2世纪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西域的游牧民族,初期游牧于祁连山与敦煌之间(今甘肃、青海一带),后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天山地区。其名称亦作为古代西域国名,疆域曾涵盖今新疆伊犁、巴尔喀什湖东南部及中亚七河地区。

二、历史发展

  1. 早期冲突与西迁
    汉初,乌孙与月氏争夺祁连山草原,战败后投奔匈奴。后首领昆莫(猎骄靡)在匈奴支持下击败月氏,迫其西迁,占据伊犁河流域并建立乌孙国,人口达12万户、63万,兵力18万。

  2. 与汉朝的关系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乌孙与汉朝结盟,共抗匈奴。公元前71年,汉乌联军大败匈奴,奠定西域稳定格局。乌孙后归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3. 后续变迁
    南北朝时期,乌孙南迁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逐渐与邻近民族融合。明清时期,哈萨克族中仍保留乌孙部落的遗存。

三、文化与经济

四、历史意义

乌孙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参与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并对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的形成有深远影响。其与汉朝的联盟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考古细节,可查阅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日维新班姑报书悲愍敝素常久貂蝉东汉分对消法律行为樊迟稼饭糗福厘公门桃李裹乱黑粉和平鸽厚费皇公火判活脱儿矫介较切结绳而治京菜絶诣渴乏宽亮赖利劳动保险老瓜令上驴心狗肺毛里塔尼亚冒炮毛起目不邪视木像目指气使骈肩累迹秦典轻淡山侧商调善没杀生沈唱审稿神仙窟税邑桃花人面体度提提脱珥徒说伟瑰鎓酸五校邂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