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老五更的意思、三老五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老五更的解釋

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禮記·文王世子》:“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鄭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緻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禮記·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鄭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穎達 疏:“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漢書·禮樂志》:“養三老五更於辟廱。” 顔師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後漢書·明帝紀》:“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 李賢 注引《漢官儀》:“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其以 祥 ( 王祥 )為三老, 小同 ( 鄭小同 )為五更。”《北史·魏紀三》:“以 尉元 為三老, 遊明根 為五更。又養國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老五更”是中國古代尊老敬賢的一種禮制,源自周代養老制度,多見于儒家經典記載。該詞由“三老”和“五更”兩部分組成,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1. 三老:指從民間選拔的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代表天、地、人三才,負責教化民衆。《禮記·文王世子》載:“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強調其社會教化職能(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禮記》原文)。
  2. 五更:一說為退休的高級官員,因通曉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而稱“五更”;另一說認為“五更”與“三老”并稱,同指年高德劭者。漢代班固《漢書·禮樂志》記載“養三老五更于辟雍”,可見其與國家禮制密切相關(來源:中華書局《漢書》點校本)。

曆史背景

此制度在漢代被納入國家祭祀體系,皇帝常親自奉養“三老五更”,以彰顯“孝治天下”的理念。據《後漢書·禮儀志》描述,儀式中皇帝需向三老行跪拜禮,并聆聽其治國教誨(來源:國學網《後漢書》數據庫)。

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三老五更”多用于泛指德高望重的長者,或比喻尊重傳統與經驗的價值觀念。《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設三老五更以尊養老人”(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網絡擴展解釋

“三老五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尊老制度,主要用于彰顯統治者對德高望重長者的禮遇。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三老”和“五更”是古代天子為推行孝道而設立的榮譽職位,通常由退休的年老官員擔任。天子以父兄之禮尊養他們,以此教化天下百姓重視孝悌倫理。

2.曆史淵源

3.職責與象征

4.文化意義

這一制度通過禮儀化的尊老行為(如宴會、天子親自奉食),強化了儒家倫理中的孝悌觀念,成為古代社會治理和道德教化的組成部分。

5.現代用法

作為成語,“三老五更”現多用于書面語,代指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尊養傳統,例如:“公司效仿古制,以三老五更之禮對待退休專家。”

擴展閱讀:若需了解更具體的儀式流程或曆代演變,可參考《禮記》原文及鄭玄注疏(來源1、5、6)。

别人正在浏覽...

半殖民地報説币籍波浪鼓草奠蟾逃兔遁巉秀沖鬯瘡瘢楚才晉用吹手純經驗大相國寺大玉電熱器餓老鸱番文佛號佝愗海沸江翻黑茫茫黑組歡眉大眼彙次回沈減損教言焦子急頭賴臉卷班钜寶開溜勞動二重性冷面寒鐵攏絡馬牙消牧放牧羣拗怒排戛诮譏青菰清眸痊痾辱金傻角審案神龍馬壯世要蕣華所算談得來陶冶天鵝亡軀王鐵鎗危言覈論聞雞人下第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