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牆壁。多表示心情不悅或不欲與人接談。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夫人遂轉向壁,歔欷不復言。”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東亭 轉卧向壁嘆曰:‘人固不可以無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 張福 ﹞泣跪庭下,願仍讀。母返身向壁,置不聞。” 葉聖陶 《窮愁》:“﹝ 阿松 ﹞忽複停針,瞪目向壁……自傷生涯慘淡。”
“向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以下是詳細解釋:
“向壁”字面意為“面對牆壁”,常用于描述人物動作或情感狀态。根據,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荀悅《漢紀》中“夫人遂轉向壁,歔欷不復言”,表示人物因情緒低落或不願交談而轉身面壁。南朝《世說新語》和清代《聊齋志異》中的用例也印證了這一含義,例如“轉卧向壁嘆曰”“返身向壁”等,均體現了一種孤獨、避世的情緒。
在成語“向壁虛構”(或“向壁虛造”)中,“向壁”被賦予比喻義。根據、、等資料,該成語出自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序》,原指古人憑空編造文字的行為,後引申為“無事實依據的捏造”。例如嚴複《救亡決論》中“鄉壁虛造,順非而澤”即批評脫離實際的虛構行為。
語境 | 含義 | 示例 | 來源 |
---|---|---|---|
單獨使用 | 面壁表達情緒或回避交流 | 葉聖陶《窮愁》:“瞪目向壁” | 、 |
成語中使用 | 比喻憑空捏造、脫離事實 | “向壁虛構不可知之書”(許慎) | 、、 |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帶有情感色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而作為成語時多含貶義,強調虛構行為的不合理性。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典籍()。
向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也可以稱作成語。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是“反幾壁”,由“口”、“土”兩個部首組成。向壁的筆畫總數為10畫。其中,向字由6畫組成,壁字由4畫組成。
向壁這個成語來源于宋代楊修的《雜史·司馬奢傳》。其中的“司馬奢”是一位品行高潔的官員,他在官僚體制中不屈不撓地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與不正之人為伍,在政務上也嚴謹勤勉,不違紀違法。因此,他被形容為“司馬奢向壁”,意味着他堅守原則,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
向壁的繁體寫法是「嚮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用的繁體字系統中,這是官方認可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向字的上部分有一個象征着向東方朝拜的“旦”字,下部分是一個象征着正直和堅毅的“方”字。壁字的古時候寫法相對較為簡單,由兩個方框組成。
1. 他在職場上一直向壁,從不妥協。
2. 在考試中,她向壁不改,始終秉持誠實守信的原則。
向壁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意義,比如:“向壁虛心”、“向壁而厚”等。
與向壁類似意義的成語還有“獨善其身”、“自律不息”等。
與向壁相反的意義的成語可以是“唯唯諾諾”、“好逸惡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