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後妃的三種祭服:袆衣、揄狄、阙狄。因服上分别以翚翟、搖翟圖形為飾,故稱。《周禮·天官·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 漢 鄭玄 注:“狄當為翟,翟,雉名……王後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禕衣畫翬者,揄翟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從王祭先王則服褘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闕翟。今世有圭衣者,蓋三翟之遺俗。”《梁書·武帝紀下》:“後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綺。”
“三翟”是古代中國後妃及命婦在重要祭祀場合所穿的三種禮服,其名稱和用途具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三翟指袆衣、揄翟(也作“褕翟”)、阙翟三種祭服,因服飾上分别裝飾翚翟(五彩雉雞)、搖翟(雉羽圖案)而得名。這三種禮服與男性貴族的“六冕”制度相對應,是後妃最高級别的禮服。
袆衣
揄翟
阙翟
三翟通過紋飾和顔色區分等級,體現了古代“辨名分,明禮儀”的服飾制度,是研究先秦禮制與女性地位的重要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朝代翟服演變細節,可參考《周禮》《唐書》等典籍記載。
三翟(sān zhá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翟”字的部首“羽”和“三”字的部首“一”。翟字共有9個筆畫。
“三翟”這個詞來源于山西話方言,原意是在山野裡一種低矮的樹木。後來隨着時間推移,逐漸引申為代表貧瘠的山野或荒蕪之地。
在繁體字中,“三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翟字早期的古文形态為“”, 表示一種動物的名字,後來演變成現在的“翟”字形态。這個字古文寫法多種多樣,有些類似現代的繁體字,有些則與簡體字相差不大。
以下是使用“三翟”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村民們不願意在三翟地區耕種。
2. 這片山野被稱為三翟,人迹罕至。
3. 他孤獨地居住在三翟山腳下,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除了“三翟”之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1. 翟樹:指低矮的樹木。
2. 荒蕪:與“三翟”相類似的詞語,表示土地貧瘠、草木不生的狀态。
3. 寂寞:形容在荒蕪之地孤獨無依。
與“三翟”相反的一些詞語有:
1. 茂盛:表示植物繁茂、生機勃勃的狀态。
2. 熱鬧:表示人群繁多、熱鬧繁華的場景。
3. 富饒:與貧瘠相對,表示土地肥沃、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