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翟的意思、三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翟的解釋

指古代後妃的三種祭服:袆衣、揄狄、阙狄。因服上分别以翚翟、搖翟圖形為飾,故稱。《周禮·天官·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 漢 鄭玄 注:“狄當為翟,翟,雉名……王後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禕衣畫翬者,揄翟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從王祭先王則服褘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闕翟。今世有圭衣者,蓋三翟之遺俗。”《梁書·武帝紀下》:“後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翟”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王後及貴族命婦在重大禮儀場合所穿的三種最高等級的禮服,因其禮服上均繡有雉雞(翟)紋樣而得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古代文獻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等級

“三翟”指袆衣、褕翟(也作揄翟)、阙翟(也作鞠翟)三種禮服。它們是周代确立的後妃禮服制度的核心,按禮儀場合的隆重程度和身份等級嚴格區分:

二、形制特征與象征

三、文化内涵與制度意義

“三翟”制度是周代禮樂文明和等級秩序在服飾上的集中體現:

  1. 辨等威:通過顔色、紋飾、配飾的差異,清晰區分王後、不同等級諸侯夫人之間的身份地位,維護宗法制度。
  2. 昭德行:雉雞紋樣象征婦德,提醒後妃需具備文采、忠貞與禮儀修養,以身作則教化天下。
  3. 重祭祀:三翟主要用于祭祀場合,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祖先的敬畏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觀念。

四、曆史演變與影響

“三翟”制度确立于周代,記載于《周禮》、《禮記》等典籍。後世曆代王朝雖在細節上有所調整(如唐代翟衣制度),但以雉雞紋樣區分後妃禮服等級的核心思想得以延續,成為中國傳統後妃服飾制度的基石,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宮廷服飾。

主要參考來源:

  1. 《周禮·天官·内司服》(記載三翟名稱及穿着場合)
  2. 《禮記·明堂位》(涉及王後服飾等級)
  3. 鄭玄《周禮注》(對三翟顔色、紋飾工藝的經典注釋)
  4. 《釋名·釋首飾》(解釋“翟”的象征意義)
  5. 王力《古代漢語》(通論部分論及古代服飾制度)
  6. 《漢語大詞典》(“三翟”、“袆衣”、“褕翟”、“阙翟”詞條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三翟”是古代中國後妃及命婦在重要祭祀場合所穿的三種禮服,其名稱和用途具有嚴格的等級區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組成

三翟指袆衣、揄翟(也作“褕翟”)、阙翟三種祭服,因服飾上分别裝飾翚翟(五彩雉雞)、搖翟(雉羽圖案)而得名。這三種禮服與男性貴族的“六冕”制度相對應,是後妃最高級别的禮服。


二、具體形制與用途

  1. 袆衣

    • 等級最高:皇後在受冊、祭先王、朝會等重大儀式中穿着。
    • 形制:玄色(黑色)面料,以彩繪或刺繡工藝裝飾翚翟紋,内襯白色夾層(“素沙”)。
  2. 揄翟

    • 適用身份:諸侯夫人、皇太子妃的最高禮服,皇後次一級的祭服。
    • 用途:祭祀先公(王室旁系祖先)時穿着。
  3. 阙翟

    • 裝飾特點:僅刻雉形而不施彩繪。
    • 場合:用于祭祀群小祀(次要神靈)或宗廟普通祭典。

三、曆史演變

四、文化意義

三翟通過紋飾和顔色區分等級,體現了古代“辨名分,明禮儀”的服飾制度,是研究先秦禮制與女性地位的重要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朝代翟服演變細節,可參考《周禮》《唐書》等典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争豔半空變置廛閈車轵尺五觸目警心純絜倒裝句蹬躂堵立遁甲神甘水攻緻購募關意孤冷灏氣和鬨花點子毀落靧雨椒德竭力虔心解熱稽覈計曆錦城金銮殿濟農金镞鸠盤荼積雨雲朘損科泛瞌睡漢快言快語闊港廉訪使者麥籽靡瑣末尾三稍納婦南苑陪審制偏襌乾贶汽輪發電機輕煖丘比特失伍適興速成文律獻費仙人博士小複銷黃消受新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