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inirvana;passing away of a monk or nun] 佛教指佛、菩薩或高僧死去
佛教語。稱佛菩薩及高僧身死。寂即梵語“涅槃”的意譯。言其寂滅乃是一種示現,并非真滅。《古尊宿語錄·衢州子湖山第一代神力禅師語錄》:“﹝ 子湖和尚 ﹞ 唐僖宗 廣明 中示寂。” 宋 秦觀 《圓通禅師行狀》:“﹝ 圓通禪師 ﹞既行,道過 龍遊 ,留一月,會 達觀 示寂。”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打鬼》:“ 般禪佛 又曰 般疹佛 ,蓋因出痘而示寂也。” 趙樸初 《菩薩蠻》詞序:“ 萬慧 法師南行五十餘年,老隱 摩谷 ,餘數遊 緬甸 皆未得見。一九六○年春又訪 緬 ,師已示寂,賦此志悼。”
“示寂”是佛教術語,主要用于描述佛、菩薩或高僧的離世,具有特定的宗教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示寂”指佛教中佛、菩薩或高僧的去世,其核心意義與“涅槃”相關,即通過寂滅煩惱達到解脫輪回的境界。該詞由“示”(表達、顯現)和“寂”(梵語“涅槃”的意譯,指寂靜、滅盡煩惱)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展現寂滅的狀态”。
“示寂”是佛教對修行者離世的尊稱,蘊含對修行成就的肯定與宗教哲學深意。需注意語境,避免與世俗“哀悼”概念混淆。
示寂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意思是佛教中高僧示人靈魂歸寂的儀式,也可以指某人或某物結束、消失的狀态。
示寂的部首是示字旁,包含示和寂兩個部分。
示部的拆分是⺭(示字底部就是示部分)。
寂部的拆分是⺮(寂字底部就是寂部分)。
示寂總共由14個筆畫組成。
示寂最早出現于佛教文化中,用來指示高僧示人靈魂歸寂的儀式。
在繁體中,示字的底部是⺭,寂字的底部是⺮。
示寂在古代寫法上有所變化。示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扌(示字底部是扌,表示手的意思),寂字的底部寫作叕。
佛陀示寂的時候,衆人都默默無言。
他的離世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示寂。
組詞:示意、寂靜、示威、示範、示教
近義詞:寂然、寂寞、沉寂、寂寥
反義詞:繁忙、喧嚣、活躍、熱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