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顔的意思、泣顔的詳細解釋
泣顔的解釋
哀傷的臉色。 巴金 《秋》十一:“她的衰老的臉頰上現出的并不是笑容,卻是泣顔。”
詞語分解
- 泣的解釋 泣 ì 小聲哭:泣訴(哭着控訴)。抽泣。哭泣。涕泣。 眼淚:飲泣。泣下如雨。泣血(a.流眼淚沒有聲,像出血那樣;b.指在喪事期)。 哭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顔的解釋 顔 (顔) á 面容,臉色,臉面:容顔。開顔。顔面。顔色。笑逐顔開。鶴發童顔。 色彩:顔料。五顔六色。 姓。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泣顔"是一個相對少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漢字的本義和組合來理解:
-
基本釋義:
- 泣: 指小聲地哭、流淚。《漢語大詞典》對“泣”的解釋為“無聲或低聲哭” (《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987頁)。
- 顔: 指面容、臉色、面部表情。《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顔”的釋義包含“臉;臉上的表情”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503頁)。
- 泣顔: 因此,“泣顔”直譯即為“帶着哭泣神情的面容” 或“流淚的臉”。它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正在哭泣或剛哭過時,臉上所呈現出的悲傷、哀愁、帶有淚痕的表情和狀态。
-
内涵與使用:
- 這個詞側重于描繪面部表情所流露出的悲傷、哀怨、楚楚可憐 的情感狀态。
- 它描述的是一種外顯的、視覺上可感知的 悲傷面容,通常伴隨着眼淚或明顯的哭泣痕迹。
- “泣顔”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和形象性,在現代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或較為書面化的描述中可能出現,用于刻畫人物悲傷時的外貌神态,增強感染力。
- 例如:“她擡起泣顔,眼中滿是委屈。” 或 “畫中女子那凄楚的泣顔,令人心生憐惜。”
-
需注意:
- “泣顔”并非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表達哭泣面容的詞彙。更常見的說法包括“淚容”、“淚眼”、“哭臉”、“滿面淚痕”等。
- 它是一個偏正結構的名詞短語,中心詞是“顔”,“泣”作為修飾成分說明“顔”的狀态。
引用參考來源:
- 單字釋義參考:
- 泣: 《漢語大詞典》(第7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987頁。 (權威性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
- 顔: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503頁。 (中國最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古漢語背景參考: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對“泣”、“顔”的古義及用法有詳細說明)
- 詞彙應用實例參考:
- 魯迅《彷徨·傷逝》:“她大約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總是瞪着眼睛,不說一句話,後來連頭也不回了。她的臉色青黃,隻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雖未直接用“泣顔”,但描述了類似狀态,展示了文學作品中如何描繪悲傷面容)
- 曹雪芹《紅樓夢》中對林黛玉哭泣神态的諸多描寫。(古典文學中描繪女子悲傷面容的典範)
“泣顔”意指帶着哭泣神情或淚痕的面容,是一個形象地描繪因悲傷而流淚時面部表情的詞彙,具有文學色彩,強調面容所顯露的哀愁與可憐之态。其含義源于“泣”(哭泣)與“顔”(面容)兩個字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泣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 發音:qì yán()
- 字面釋義:由“泣”(哭泣)和“顔”(面容)組成,字面意為“流淚的面容”。
詳細含義
-
核心意義:
指因悲傷、哀痛而流露出的臉色,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巴金《秋》中描述:“她的衰老的臉頰上現出的并不是笑容,卻是泣顔”,生動刻畫了人物内心的哀傷()。
-
擴展理解:
個别資料提到,“泣顔”也可能因憤怒、羞愧等強烈情緒引發流淚的表情,但這一說法多見于非權威來源()。
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刻畫人物内心悲痛或複雜情感,如小說、散文中。
- 口語/日常:現代使用較少,更偏向書面化表達。
注意事項
- 權威性差異:高權威來源(如滬江詞典)僅強調“哀傷”,而部分低權威資料擴展了情緒類型,需結合語境判斷。
- 近義詞:淚容、悲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巴金作品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秋》第十一章的原文描寫。
别人正在浏覽...
安良除暴寶瑞褊淺表正别場花傧從冰雪嚴寒部咨誠臣赤刀赤文出刺逮坐定軍山封缸俯身高眇诟譏關羽寡助龜人好望角喉音花判界境驚散鞫為茂草爁尾藜菽冒鋒惱心拟斥槃藍袍帶泡頭釘濆薄丕登怯聲怯氣輕赍綱拳果如無其事桑蓋散民三頭八臂山程痁鬼樹株私急思維能力淌白頭足異所驝駞無法五雲縣封香羞小定曉角小披小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