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殘的意思、僧殘的詳細解釋
僧殘的解釋
梵語的意譯。音譯僧伽婆屍沙。佛教戒律中罪科名,其名目有十三,故又稱為十三僧殘。參閱《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十三僧殘》。
詞語分解
- 僧的解釋 僧 ē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語“僧伽”的簡稱:僧侶。僧尼。僧人。僧衆。僧俗。高僧。 尼俗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殘的解釋 殘 (殘) á 害,毀壞:殘害。摧殘。 不完全,餘下的:殘餘。殘陽。殘存。殘廢。殘佚。苟延殘喘。 兇惡:殘忍。殘酷。兇殘。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僧殘,佛教戒律術語,指僧尼所犯的重罪之一,其嚴重程度僅次于波羅夷(斷頭罪)。犯此罪者,若經如法忏悔,可得清淨,恢複僧尼身份,故稱“殘”,意為罪行尚有餘地可救贖,未被完全擯棄于僧團之外。其詳細含義如下:
-
定義與性質:
- 罪行等級:僧殘是佛教戒律(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中第二嚴重的罪行類别。犯此罪者,其僧格(作為僧尼的資格)雖未完全喪失(不同于波羅夷罪),但已受到嚴重損害,處于被僧團擯除的邊緣(“殘”)。
- 可忏悔性:僧殘罪的關鍵特征在于其可忏悔性。犯者必須在至少二十位清淨比丘組成的僧團面前,按照嚴格的羯磨(僧團議事決策儀式)程式,發露忏悔,并接受特定的處罰(如在一定期限内剝奪某些僧團權利),方能除罪,恢複清淨。這個過程稱為“出罪”或“與覆藏羯磨”等。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解釋“僧殘”為:“梵曰僧伽婆屍沙Saṃghāvaśeṣa。譯曰僧殘。僧者僧伽之略,殘為殘餘之義。…犯此罪者,殆被逐出僧團而殘餘其生命也。…此罪為次于波羅夷之重罪。犯之,則依僧衆之作法得免罪,謂之出罪。”[來源: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雖無直接鍊接,該辭典為權威佛學工具書]
- 僧團羯磨:僧殘罪的判定和忏悔必須通過僧團羯磨進行,個人私下忏悔無效,這體現了僧團共住、共治的精神。
-
主要罪行類型(示例):
- 戒律中具體規定了構成僧殘罪的若幹條目(如比丘戒有十三條僧殘法)。常見的包括:
- 故意洩精(除夢中遺精外)。
- 與女人有肌膚相觸(生起淫欲心)。
- 對女人說淫穢語。
- 向女人自薦供養(暗示以淫欲為目的)。
- 為男女做媒。
- 無主僧房不自量力強造,後生悔而廢棄。
- 無事實依據诽謗其他比丘犯波羅夷罪。
- 挑撥離間,使比丘互相争鬥。
- 支持破和合僧者。
- 惡性難調,不受谏誨。
- 污蔑僧團。
- (注:具體條目因部派戒律不同略有差異,以上為常見列舉,非全部) 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僧尼的梵行清淨和僧團的和合。如《四分律》卷四至卷七詳細記載了比丘的十三僧殘法。[來源:佛教重要律典《四分律》 - 可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電子數據庫中的《四分律》文本]
-
忏悔程式(出罪):
- 犯僧殘罪者,必須立即向其他比丘發露(坦白)其罪。
- 然後,需要在一個如法、清淨的僧團(至少二十位比丘)中,經過特定的羯磨程式:
- 覆藏治罰:如果犯者隱瞞了罪行一段時間後才坦白,需先接受與隱瞞時間相對應的“覆藏羯磨”處罰(剝奪參與僧團活動等權利)。
- 本日治罰:無論是否覆藏,犯者均需接受為期六夜(或部派不同)的“本日治羯磨”處罰(類似禁足、剝奪部分權利)。
- 出罪羯磨:在完成上述治罰後,僧團通過“出罪羯磨”正式宣告該比丘罪滅清淨,恢複其作為僧團成員的完整權利。
- 整個過程強調犯者的真誠忏悔、僧團的審查與集體裁決。《摩诃僧祇律》等律典對僧殘罪的忏悔程式有詳細規定。[來源:佛教重要律典《摩诃僧祇律》 - 可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電子數據庫中的《摩诃僧祇律》文本]
僧殘是佛教戒律中界定的一種嚴重但尚可救贖的重罪。犯此罪者,其僧格雖受重創(“殘”),但通過向僧團發露并在如法的僧衆面前經過特定的忏悔和處罰程式(羯磨),可以消除罪業,恢複清淨身份。它體現了佛教戒律在維護僧團清淨與和合的同時,也給予犯者改過自新機會的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僧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一、作為成語的比喻意義
-
基本含義
指僧人身體殘缺不全,比喻事物不完整或有缺陷。例如:“這個計劃尚不完善,存在僧殘之處。”
-
詞源解析
- “僧”指佛教僧人,“殘”表示殘缺。兩者結合,字面意為僧人身體不完整,引申為事物不圓滿或存在漏洞。
- 可用于形容人的身體缺陷,也可用于抽象事物的不完善。
二、作為佛教術語的戒律概念
-
定義與來源
- 梵語音譯為“僧伽婆屍沙”(Saṃghāvaśeṣa),是佛教戒律中僅次于“波羅夷”(最重罪)的罪科,共有13種罪名,故稱“十三僧殘”。
- 觸犯者需在至少20位清淨僧衆前忏悔,并接受僧團處罰才能除罪。
-
具體性質
- 屬于“五篇七聚”戒律分類中的第二等重罪,需通過特定程式悔過。
- 罪名包括破僧和合、诽謗他人等涉及僧團秩序的行為。
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含義:
- 日常用語中多為比喻義,強調不完整;
- 佛教戒律中專指需忏悔的罪行類别。
如需深入研究佛教戒律,可參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等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坊白羶北珠不打自招部引藏蓋嘗禾陳告稱戈春中丹屏盜端帆布瓜李賀老湖懷奇黃庭教嘩笑晖麗降心相從集管金口木舌扃幂齎咨軍須局守匡甯括囊守祿臨春靈悟鸰原落體胪情馬公帳夢像木強敦厚撓混蔫紅骈行平作欠條權能區中學榮雕燒冷竈少數升行逝川疏朗朗私勇隨波逐流吞聲忍氣襪褲王法韈系惟兮文官花務須香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