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戎的意思、五戎的詳細解釋
五戎的解釋
(1).五種兵器。
(2).古代泛指我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五戎、六狄之人民。”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詩:“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
(3).五種兵車。《周禮·春官·車仆》“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蘋車之萃,輕車之萃” 漢 鄭玄 注:“萃,猶副也。此五者皆兵車,所謂五戎也。戎路,王在軍所乘也;廣車,橫陳之車也;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蘋,猶屏也,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輕車,所用馳敵緻師之車也。”
(4).五種導緻戰争之道。《逸周書·柔武》:“維 周 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王觀幸時,政匱不疑;二曰獄讐刑蔽,奸吏濟貸;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遊安居,枝葉維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孔晁 注:“言五者不禁,戎之道也。”
詞語分解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 戎的解釋 戎 ó 古代兵器的總稱。 軍隊,軍事:兵戎。投筆從戎(指文人從軍)。戎裝。戎馬。 古代稱兵車:禦戎。 大:戎功。 稱(方言,音如“農”):“戎有良翰”。 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五戎”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及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梳理:
一、五種兵器
- 具體指代:根據《禮記·月令》及鄭玄注,“五戎”指古代五種常用兵器,包括弓矢、殳(shū)、矛、戈、戟。不同文獻對五兵器的種類略有差異,如《呂氏春秋》注中提及“刀、劍、矛、戟、矢”。
- 用途:與軍事訓練相關,如“天子教于田獵,以習五戎”,表明其作為軍事技能的象征。
二、古代少數民族的泛稱
- 地域指向:多數高權威文獻(如、4、8)認為“五戎”泛指中國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尤其周朝時期與中原王朝對立的戎族。但部分低權威來源(如)提出“五戎”分布于東、南、西、北、中原五個方位,可能混淆了不同時期的分類标準。
- 曆史背景:周朝時期,“五戎”常與“六狄”并稱,如《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辨其邦國……五戎、六狄之人民”,體現其作為邊疆部族的身份。
三、其他衍生含義
- 五種兵車:據《周禮》鄭玄注,“五戎”指戎路、廣車、闕車、蘋車、輕車五種戰車類型。
- 戰争誘因:《逸周書·柔武》提出“五戎”為導緻戰争的五種政治弊端,如濫用刑罰、沉迷聲樂等。
四、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用
唐代詩詞中常以“五戎”代指邊疆戰事,如張九齡詩雲“計日五戎平”,體現其文化意象的延續性。
總結與建議:
- 核心含義:需優先參考高權威文獻,以“五種兵器”和“西部少數民族”為主要釋義。
- 地域争議:關于五戎具體方位的差異,可能源于不同朝代對“戎”的指代範圍變化,建議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判斷。
- 更多完整信息可查閱《禮記》《周禮》原文,或訪問(查字典)、(漢典)等權威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戎
五戎(wǔ r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五”和“戎”。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戎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二字旁”和“戈字旁”。其中,“二字旁”代表着漢字中的“二”字,“戈字旁”代表着漢字中的“戈”字。五戎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五戎一詞的來源源于古代對五個北方蠻族的稱呼。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北方邊境地區常有來自五個部落的蠻族入侵。因此,五戎就成為了對這些蠻族的統稱。
繁體
五戎的繁體字為「五戎」,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五戎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資料的不完整,具體的古代寫法難以考證。
例句
這裡是一些使用五戎的例句:
- 在古代,中國與五戎進行了多次征戰。
- 五戎族群在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五戎沒有特定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結:五戎一詞的拆分部首為“二字旁”和“戈字旁”,總筆畫數為13畫。其來源于古代對五個北方蠻族的稱呼,用以統稱這些蠻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