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獻計。《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時論者議欲自伐 吳 ,三征獻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輔下第東歸》詩:“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 秦 。” 宋 蘇轼 《過嶺寄子由》詩:“投章獻策謾多談,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馮桂芬 《懷人》詩:“獻策歸來戀舊林,循陔至樂勝朝簪。”
“獻策”是漢語詞彙,拼音為xiàn cè,意為主動為他人或集體出謀劃策、進獻計策。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建議,常見于為集體、組織或他人提供決策參考。例如《三國志·魏志·傅嘏傳》記載:“三征獻策各不同”,體現了不同人提出不同策略的情景。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獻計”“建言獻策”,均指向他人提供建議。例如古華《芙蓉鎮》中描述角色“獻計獻策”推動政策實施。
曆史與文學用例
唐代李端《送郭良輔下第東歸》詩雲:“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秦”,反映古代文人通過獻策謀求仕途的現象。
現代應用
多用于會議、政策讨論等場景,如“代表們積極獻言獻策”,強調群體智慧對決策的輔助作用。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三國志》《芙蓉鎮》等文獻。
《獻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向上級或有決策權的人提供建議或意見,以供參考和決策。
《獻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犬(犭)和筆(⺮)。犬是“犬”部,筆是“竹”部,進一步分解為了“⺮”和“⺮”。它的總筆畫數為14。
《獻策》在古代出現的時候,它的寫法可能與今天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中沒有明确的繁體字形式,所以《獻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獻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經過演變的。對于《獻策》,尚未發現能夠确切反映其古代形态的資料。
1. 他積極向領導獻策,為公司發展貢獻了很多好的想法。
2. 專家學者們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紛紛獻策,希望能夠為決策者提供更多的實用建議。
1. 獻言獻策
2. 獻計獻策
3. 獻策獻藝
建言、提議、出謀劃策、勸告
聽命、順從、循規蹈矩、唯命是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