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策的意思、獻策的詳細解釋
獻策的解釋
猶獻計。《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時論者議欲自伐 吳 ,三征獻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輔下第東歸》詩:“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 秦 。” 宋 蘇轼 《過嶺寄子由》詩:“投章獻策謾多談,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馮桂芬 《懷人》詩:“獻策歸來戀舊林,循陔至樂勝朝簪。”
詞語分解
- 獻的解釋 獻 (獻) à 恭敬莊嚴地送給:奉獻。貢獻。捐獻。獻身。獻禮。借花獻佛。 表現出來:獻技。獻藝。獻媚。獻丑。 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獻。 筆畫數:; 部首:犬; 筆順編號: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專業解析
“獻策”是一個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是獻出計策;提出計謀。它通常指個人或群體為了解決問題、達成目标或應對某種情況,主動向他人(尤其是決策者)提供策略、建議或方案的行為。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獻: 恭敬地送上、呈現。
- 策: 本指古代寫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簡策),引申為計謀、策略、辦法。
- 合義: 将想好的計謀、策略恭敬地提出來。指主動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建議。
-
語源與演變:
- “策”字從“竹”,最初指編連好的竹簡,是古代重要的書寫載體。由于書寫内容常涉及國家大事、謀略規劃,“策”逐漸引申出“計謀”、“策略”的含義(如“對策”、“良策”)。
- “獻”表示恭敬地給予、奉上。将“策”恭敬地奉上,即為“獻策”。這個詞體現了對智慧和謀略的重視,以及提出建議時的謙恭态度。
-
用法與語境:
- 主體: 獻策者可以是個人(如謀士、臣子、專家、普通民衆)或群體。
- 對象: 通常是上級、領導者、決策機構或需要幫助的對象(如“向領導獻策”、“為團隊獻策”、“為國獻策”)。
- 目的: 旨在解決困難、改進現狀、抓住機遇、達成目标或應對挑戰。
- 場合: 常用于較為正式或重要的情境,如國家大事、組織決策、重要項目等。也用于泛指提出建議(如“大家紛紛獻策”)。
- 感情色彩: 中性偏褒義,強調主動性和建設性。常與“獻計”連用(“獻計獻策”),意義相近。
-
近義詞:
- 獻計: 意義與“獻策”最為接近,幾乎可以互換使用。
- 進言: 指向地位高的人提出意見(多含恭敬或婉轉的意味)。
- 建議: 提出主張或意見。
- 提議: 提出主張供讨論或采納。
- 出謀劃策: 制定計謀策略(更強調“制定”的過程)。
-
文化内涵:
- “獻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智慧、群策群力解決問題的精神。曆史上,謀士向君主獻策(如諸葛亮向劉備獻《隆中對》)是常見的政治文化現象。
- 它鼓勵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共同面對挑戰。
引用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是漢語規範化的權威工具書,對詞語釋義準确、權威。)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1993).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大型漢語語文詞典,收錄詞條豐富,釋義詳盡,注重曆史源流。)
- 許慎 (漢). 《說文解字》. (雖為古代字書,但對理解“策”、“獻”等字的原始含義和演變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獻策”是漢語詞彙,拼音為xiàn cè,意為主動為他人或集體出謀劃策、進獻計策。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指通過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建議,常見于為集體、組織或他人提供決策參考。例如《三國志·魏志·傅嘏傳》記載:“三征獻策各不同”,體現了不同人提出不同策略的情景。
-
用法與語境
- 作動詞:如“為項目獻策”“獻計獻策”;
- 作名詞:如“采納他的獻策”;
- 常見于正式或書面表達,強調主動性和建設性。
-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獻計”“建言獻策”,均指向他人提供建議。例如古華《芙蓉鎮》中描述角色“獻計獻策”推動政策實施。
-
曆史與文學用例
唐代李端《送郭良輔下第東歸》詩雲:“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秦”,反映古代文人通過獻策謀求仕途的現象。
-
現代應用
多用于會議、政策讨論等場景,如“代表們積極獻言獻策”,強調群體智慧對決策的輔助作用。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三國志》《芙蓉鎮》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叭啦傍暨報冰公事逼臣不因人熱冊封常月鈔法承嗣赤斾黜陟幽明磁鐵電焰牒書地平線馮夢龍蜂箱綱船鈎針貴峻後藏荒茫荒月揮灑自如鑒諸嬌婦郊祭揭曉罱泥籠臿淪逝馬郞明嶷溟滓女妾跑狗泙濞曝腮起講黥墨瞿塘融顯軟公鞋潤改删繁賞罰分明身無分文視草受民爽心悅目趿拉闆兒淘盆缇罽痛恨土基吐绶鳥卧骨西安事變夏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