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綁,囚拘。《宋書·劉景素傳》:“王每斷獄,降聲辭,和顔色,以待士女之訟。時見 夏伯 以童子縲縶,王愴然改貌,用不加刑。”
缧絷(léi zhí)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由“缧”和“絷”兩個單字構成,其含義與拘禁、束縛相關,常見于文言或書面語中。以下是詳細釋義:
缧(léi)
指捆綁犯人的黑色繩索,引申為囚禁。《說文解字》釋為“黑索也”,即拘系罪人的工具。
例:缧绁(léi xiè)指牢獄。
絷(zhí)
原意為拴縛馬足的繩索,後泛指捆綁。《說文解字》注:“絷,絆馬也。”
例:絷維(拴縛,引申為挽留)。
合成詞“缧絷”
二字組合後,指用繩索捆綁拘禁,多用于描述囚禁罪犯或受困于困境的狀态。
例:《後漢書·隗嚣傳》有“缧絷之禍”,喻指遭受牢獄之災。
具象意義
指物理層面的捆綁拘押,如囚犯受縛于牢獄。
例: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缧絷之士”指被囚禁的文人。
抽象意義
比喻受困于某種處境(如制度、疾病、壓力等),失去自由。
例:現代用法中可形容“精神受缧絷”,即心靈被束縛。
《漢語大詞典》
定義:“缧,黑索;絷,系也。謂以繩索拘系罪人。”
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093頁。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缧絷,捆綁囚禁。亦泛指困厄之境。”
參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980頁。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對“絷”的注解:“凡拘牽連綴皆曰絷。”
參見:中華書局影印本,卷十三。
古文用例
《資治通鑒·唐紀》:“罪人缧絷,皆得釋免。”
(罪人被拘禁者,皆獲釋放。)
現代引申
“名利缧絷人心,使人不得超脫。”
(名利束縛人的本心,令人難以解脫。)
“缧絷”本義為繩索捆綁拘禁,後擴展至抽象層面的困厄之境,承載了中國古代法制與哲學中關于“自由與束縛”的深刻隱喻。其用法雖在現代漢語中趨少,但仍見于文史研究及文學創作,用以表達強烈的受困意象。
“缧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缧”和“絷”兩個單字複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字義拆解
整體含義
二字連用表示被繩索捆綁拘禁的狀态,常用于比喻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如因犯罪入獄或受困于某種境遇。例如《後漢書》中“缧絷之困”即指牢獄之災。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用于比喻,可引申為“受困于某種壓力或束縛”。
建議: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實指拘禁還是虛指困境。
隘巷避災補複茶碗齒次次所翠裘打場兒德政碑癫頭癫腦都省對國腓神經格繃格繃共管宮堂勾剝鬼哭狼嗥顧盼鼓鐘好奇尚異呵欠連天皇澗回想箕疇節構嗟虞墩鏡奁京氏學金閃閃津要禁要救應絕響來客聊勝于無烈火幹柴理楫鹿馴豕暴滿坐茂異捧臭腳品物衾單清醴耆儒碩德人生觀柔祇上繳聲譽聖真時譚束缊舉火碎浪倜然同庚猥弱嗡營校塲攜雲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