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測時的儀器。《新唐書·曆志三上》:“軌與晷名舛而義合,其差則水漏之所從也。總名曰軌漏。”《新五代史·司天考一》:“測 嶽臺 之中晷,以辨二至之日夜,則軌漏實矣。”
軌漏是古代漢語中用于天文觀測與時間計量的複合儀器,其名稱由“軌”與“漏”兩部分構成,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軌”通“晷”,指代圭表,即通過日影測定節氣的儀器;“漏”指漏刻,是以水滴流動計時的裝置。二者結合後,“軌漏”既包含對天體運行的觀測,也涵蓋對時間單位的劃分,是古代曆法制定與時間管理的重要工具。《漢語大詞典》指出其“以圭表測日影,以漏刻定時刻”的核心功能。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曆史應用實例
漢代《史記·曆書》載“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馀”,其中“考定星曆”即包含軌漏技術的應用。唐代賈公彥疏解《周禮》時,明确将“軌漏”與圭表、刻漏制度關聯,說明其作為國家曆法基礎的權威性。
“軌漏”一詞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成語含義(guǐ lòu)
指事物的瑕疵或不完美,比喻存在缺陷。
二、古代測時儀器(guǐ lòu)
指結合日晷(觀測日影)和水漏(計時裝置)的計時工具。
白狐奔女比年壁衣材士練兵豺狼野心長眠車擊舟連騁觀楚尾的便繁雲豐浸功布共居黑籍冤魂和氣生財赫姿紅繩虎嘯風生湖學劍橋介倪接種急浚機明酒敵酒糺勒卒淩晷绫纨羉罿慢聲米制模表末了霈霈僻老磬浄勤厚邛崃關荃荪人命乳光聲姿帥從涚齊踏蹴提神外一首甕盡杯乾卧底無方之民吳趨曲五雲溪翔天纖維闆閑啧牙謑诟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