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郭太傳》:“ 茅容 字 季偉 , 陳留 人也。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衆皆夷踞相對, 容 獨危坐愈恭。 林宗 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同言,因請寓宿。旦日, 容 殺雞為饌, 林宗 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 林宗 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後因以“林宗過茅”為典。 清 李漁 《慎鸾交·情訪》:“今日呵,又不是王孫遇 漂 , 林宗 過 茅 ,為甚把盤中草蔬俱嘗到。”
“林宗過茅”是一個源自《後漢書·郭太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形容品德高尚、極盡孝道,且行為始終如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與典故
成語出自東漢郭泰(字林宗)與茅容的故事:茅容避雨時仍保持端正儀态,被郭泰賞識。次日,茅容殺雞侍奉母親,自己僅以粗食待客,郭泰因此感歎其賢德,并勸他求學。後茅容終成德才兼備之人。
深層含義
部分釋義(如“成就突出”)可能與字面混淆有關,但權威典籍及曆史典故均指向品德與孝道主題。
多用于褒揚恪守孝道、品行端正之人,例如清代李漁《慎鸾交·情訪》中引用此典,贊美人物的德行。
提示:如需了解完整典故,可參考《後漢書·郭太傳》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林宗過茅》是一個比喻,意為封建時代貴族家庭的子弟過着奢侈、放縱、貪享的生活。
《林宗過茅》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日、艸、茅;它一共有七個筆畫。
《林宗過茅》一詞來源于明代張岱所著的《夢粱錄》,其中一則故事中運用了這個比喻來形容當時的貴族子弟過着奢侈、縱欲的生活。
《林宗過茅》
林:木、木、丨、丨、一
宗:宀、十、一
過:辶、豕、一、一
茅:艸、田、一
他出生于富貴之家,享受着無盡的財富,可是他卻沉迷于林宗過茅的生活,遠離了社會的責任。
林宗、茅草、過度、過分、過早、過後
奢華、放縱、縱欲、放肆、鋪張浪費
簡樸、勤儉、節約、樸素、儉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