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戎的意思、五戎的详细解释
五戎的解释
(1).五种兵器。
(2).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五戎、六狄之人民。”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3).五种兵车。《周礼·春官·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闕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 汉 郑玄 注:“萃,犹副也。此五者皆兵车,所谓五戎也。戎路,王在军所乘也;广车,横陈之车也;闕车,所用补闕之车也;苹,犹屏也,所用对敌自蔽隐之车也;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
(4).五种导致战争之道。《逸周书·柔武》:“维 周 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王观幸时,政匱不疑;二曰狱讐刑蔽,奸吏济贷;三曰声乐□□,饰女灭德;四曰维势是辅,维祷是怙;五曰盘游安居,枝叶维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 孔晁 注:“言五者不禁,戎之道也。”
词语分解
-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网络扩展解释
“五戎”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及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来源梳理:
一、五种兵器
- 具体指代:根据《礼记·月令》及郑玄注,“五戎”指古代五种常用兵器,包括弓矢、殳(shū)、矛、戈、戟。不同文献对五兵器的种类略有差异,如《吕氏春秋》注中提及“刀、剑、矛、戟、矢”。
- 用途:与军事训练相关,如“天子教于田猎,以习五戎”,表明其作为军事技能的象征。
二、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
- 地域指向:多数高权威文献(如、4、8)认为“五戎”泛指中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周朝时期与中原王朝对立的戎族。但部分低权威来源(如)提出“五戎”分布于东、南、西、北、中原五个方位,可能混淆了不同时期的分类标准。
- 历史背景:周朝时期,“五戎”常与“六狄”并称,如《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五戎、六狄之人民”,体现其作为边疆部族的身份。
三、其他衍生含义
- 五种兵车:据《周礼》郑玄注,“五戎”指戎路、广车、闕车、苹车、轻车五种战车类型。
- 战争诱因:《逸周书·柔武》提出“五戎”为导致战争的五种政治弊端,如滥用刑罚、沉迷声乐等。
四、文学与历史中的引用
唐代诗词中常以“五戎”代指边疆战事,如张九龄诗云“计日五戎平”,体现其文化意象的延续性。
总结与建议:
- 核心含义:需优先参考高权威文献,以“五种兵器”和“西部少数民族”为主要释义。
- 地域争议:关于五戎具体方位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朝代对“戎”的指代范围变化,建议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判断。
- 更多完整信息可查阅《礼记》《周礼》原文,或访问(查字典)、(汉典)等权威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五戎
五戎(wǔ ró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五”和“戎”。下面将对其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的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五戎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二字旁”和“戈字旁”。其中,“二字旁”代表着汉字中的“二”字,“戈字旁”代表着汉字中的“戈”字。五戎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来源
五戎一词的来源源于古代对五个北方蛮族的称呼。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北方边境地区常有来自五个部落的蛮族入侵。因此,五戎就成为了对这些蛮族的统称。
繁体
五戎的繁体字为「五戎」,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五戎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资料的不完整,具体的古代写法难以考证。
例句
这里是一些使用五戎的例句:
- 在古代,中国与五戎进行了多次征战。
- 五戎族群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五戎没有特定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总结:五戎一词的拆分部首为“二字旁”和“戈字旁”,总笔画数为13画。其来源于古代对五个北方蛮族的称呼,用以统称这些蛮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