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異的狀貌;不同的狀貌。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雙瞳夾鏡,兩權協月。異體峯生,殊相逸發。” 唐 杜甫 《丹青引》:“弟子 韓幹 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殊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文學與哲學兩個維度進行解析,具體解釋如下:
殊相(拼音:shū xiāng)指“奇異的狀貌”或“獨特的狀态”。由“殊”(特别、不同)和“相”(樣子、形态)組合而成,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與衆不同的特征。例如:
在西方哲學(如黑格爾理論)中,殊相指代感性雜多,即個體事物的具體、特殊表象,與“共相”(普遍性概念)相對。例如鹽的“鹹味”作為主觀感受屬于殊相,而鹽的化學性質則是共相。
注:不同來源對注音存在“shū xiāng”與“shū xiàng”的差異,建議以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為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3、4等來源。
殊相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不同的樣子或特殊的形态。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拆分為“歹”和“相”。“歹”是殳的旁字,表示邪惡或壞;“相”表示相貌或樣子。
“殊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列子·天瑞》一文中。在這篇文章中,殊相被用來形容羅盤指向不同方向的情形。從此後,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不同樣子或特殊形态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殊相”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例如,我們現在簡體中的“相”字,古時候寫作“像”或者“象”。不過,不管是哪種寫法,都表示相貌或樣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殊相”的例句:
1. 這兩個孩子長得殊相,一個像父親,一個像母親。
2. 他們站在一起,形态殊相,令人難以分辨。
3. 這幅畫展現了不同動物的特殊殊相。
一些與“殊相”相關的組詞包括:相貌、相貌端正、殊異等。
與“殊相”意思類似的近義詞有:異樣、不同、特殊。
與“殊相”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相同、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