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尫傴”。佝偻。指樹身彎曲。《爾雅·釋木》“瘣木,苻婁” 晉 郭璞 注:“謂木病,尫傴癭腫無枝條。”
“尪伛”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wāng yǔ,本義指樹木枝幹彎曲佝偻的狀态,形容物體(尤其是樹木)形态不直,呈蜷曲狀。
2. 字詞拆解
3. 異體與用法
該詞存在異體寫法“尫伛”,二者含義相同。多用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4. 應用示例
如古文中描述老樹形态:“山間古木,枝幹尪伛,如老者負日而立。”
注意:此詞屬生僻詞,日常交流建議用“彎曲”“盤曲”等替代,僅在研究古文或特定修辭時使用。
《尪伛》是一種中國方言中的詞語,意思是“老人”或者“年老的人”。這個詞具有親切的意味,常常用來形容年長者。
《尪伛》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尢”和“亻”。其中,“尢”是指“屍”部,表示人形,并且具有受限、殘缺的含義;“亻”是表示人的部首。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2。
《尪伛》源自于中國方言,具體的來源暫無确切記錄。在一些地方方言中,這個詞被用來代替普通話中的“老人”一詞,具有一種親近而親切的味道。
《尪伛》的繁體字為「尪伛」,保留了原詞的拼音和字形。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尪伛》并沒有出現在傳統的古代漢字中。
1. 這位尪伛經曆了許多風風雨雨,是我們村裡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2. 那個尪伛堅持每天早起鍛煉,身體非常健康。
尪伛并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它通常單獨出現。
尪伛的近義詞有:老人、年長者。
尪伛的反義詞有:年輕人、青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