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膻食的意思、膻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膻食的解釋

指肉類食物。 唐 白居易 《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詩:“汗巾束頭鬢,羶食熏襟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膻食(shān s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膻”和“食”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其字源和典籍用例進行釋義:


一、字義解析

  1. 膻(shān)

    本義指羊臊味。《說文解字》載:“膻,羊臭也。”引申為:

    • 泛指肉類氣味:如《莊子·徐無鬼》中“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膻也”,指肉食的腥臊味。
    • 象征權力與欲望:《呂氏春秋》以“味欲殊珍……膻肥濃烈”暗喻對權位的貪求。
  2. 食(sì)

    此處讀作“sì”,通“飼”,意為“喂養”。《詩經·小雅·綿蠻》有“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即此義。


二、複合詞“膻食”的涵義

“膻食”為動賓結構,直譯為“以肉喂養”,常見于先秦文獻:


三、文化意蘊

“膻食”承載古代哲學對欲望的反思: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朱熹. 《詩集傳》.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左丘明. 《左傳》. 中華書局.
  4.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注:因古籍原始鍊接穩定性不足,此處僅标注文獻來源。如需線上查閱,建議通過權威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國學大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膻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shān shí,主要指代肉類食物。該詞源于唐代詩文,常用來描述帶有濃郁氣味的肉食,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膻食的字面意義為“帶有膻味的食物”,其中“膻”指類似羊肉的氣味(如腥膻),“食”即食物。古代因烹饪或保存方式,肉類(尤其是羊肉)常帶有明顯氣味,故以“膻食”泛指肉類食物。

  2. 文學語境
    該詞多見于詩詞中,常與炎熱、不適感相關聯。例如:

    • 唐代白居易《贈韋處士六年夏大熱旱》寫道:“汗巾束頭鬢,羶食熏襟抱。” 此處“膻食”既指肉食,也暗示夏日葷腥加重了悶熱感。
    • 明代李之世詩雲:“乃知膻食者,徒以饫肥腸。” 則借“膻食”批評追求口腹之欲的行為。

使用背景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白居易原詩或查字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陛百都榜撻財會辭滿村艇誕談第三産業冬桃蹲班獨任制二韻詩防洪飛瀑烽候風字硯墳田高會革去佹侘鬼見愁洪湍花紅柳緑煥蔚蹇愕激薄停澆近便晉帖津貼費跼高天蹐厚地開元連阡累陌力學笃行沒石泥灘袍領遷謝竊活清商三調欺人眼目饒受涉江守死帥先水蔥水堿說證松标松暢送人情肅拜台資銅焊投地卧鎮武舞嫌肥挑瘦憸士歇枝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