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朔的意思、朝朔的詳細解釋
朝朔的解釋
謂諸侯聽朔于太廟。《穀梁傳·莊公十八年》:“故雖為天子,必有尊也。貴為諸侯,必有長也。故天子朝日,諸侯朝朔。” 楊士勳 疏:“天子朝日於東門之外,服玄冕;其諸侯,則《玉藻》雲:‘皮弁以聽朔於太廟。’” 宋 王禹偁 《北狄來朝頌》序:“故朝朔不加其國,政教不及其人。”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朔的解釋 朔 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朝朔”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朝朔(cháo shuò)指諸侯在太廟中聽政并處理朔日(農曆每月初一)的政事,屬于周代禮制的一部分。這一行為體現了諸侯對天子權威的尊崇,也反映了古代政治與禮儀的緊密結合。
二、出處與例證
-
文獻記載:
- 《穀梁傳·莊公十八年》提到:“天子朝日,諸侯朝朔”,說明天子與諸侯在禮制上的等級差異。
- 宋代王禹偁《北狄來朝頌》序中稱“朝朔不加其國”,表明朝朔僅限于諸侯國内部,不涉及對外政策。
-
禮儀規範:
- 據楊士勳注疏,天子在春分時“朝日于東門”,穿玄冕;諸侯則“皮弁(禮服)以聽朔于太廟”,體現禮制等級。
三、字義分解
- 朝(cháo):此處指諸侯朝見或參與政事,與“朝廷”相關,而非“早晨”之意。
- 朔(shuò):指農曆每月初一,也代指北方的方位(如“朔風”)。
四、現代延伸
如今“朝朔”多用于姓名學或古風創作中,寓意尊貴、勤勉或初始(如“朔”象征初一的新始)。
若需進一步了解周代禮制或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禮記·玉藻》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朝朔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早上的朔日。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未,共有8個筆畫。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朝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天文學中對太陽和月亮的觀測和日志記載。
在繁體字中,朝朔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朝朔的古字寫法為「㔨」,整個字由屬于木部的「⿻艮攵」和未部的「⺳」組成。
以下是一些關于朝朔的例句:
1. 今天是朝朔,早起看日出吧。
2. 我喜歡朝朔的清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和朝朔相關的組詞有朝陽、朝霞等。朝陽指的是早晨升起的太陽,朝霞則指的是早晨的紅霞。這些詞語都與早晨和日出有關。
朝朔的近義詞可以是早晨、晨興等,因為它們都指的是一天開始的時刻。而反義詞可以是夜晚、黃昏等,因為它們指的是一天結束的時刻。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