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晋 和 南朝 宋 时北方十六国中的 前凉 、 后凉 、 西凉 、 北凉 、 南凉 。其地均在 甘肃 境内,后借指 甘肃 一带。 唐 张九龄 《益州长史叔置酒宴别序》:“前拜小司马,兼拥旄於 五凉 。” 唐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左戍依重险,高楼见 五凉 。”
“五凉”是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39年)在凉州及周边地区相继建立的五个割据政权的统称,包括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这一名称源于其政权核心区域均以“凉”为地理标志,且存在时间相近,故被史家合称为“五凉”。
前凉(317—376年)
由张寔建立,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是五凉中存续时间最长的政权。其疆域涵盖今甘肃、新疆东部及青海部分地区,以推行儒学、发展农业著称。《晋书》记载其“保境安民,兴学重农”,成为中原文化在西北的保存地。
后凉(386—403年)
氐族吕光所建,都城同为姑臧。吕光原为前秦将领,趁淝水之战后中原混乱之际割据自立。后因内乱频发,仅存续18年,《资治通鉴》评其“强盛一时,终因暴政短祚”。
南凉(397—414年)
鲜卑秃发乌孤创立,初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后迁至西平(今青海西宁)。以游牧经济为主,曾联合北凉对抗后秦,最终亡于西秦。据《十六国春秋》载,其政权“兵强马壮,然治国乏术”。
北凉(397—439年)
匈奴支系沮渠蒙逊建立,定都张掖(今甘肃张掖),后迁姑臧。推行佛儒并重政策,现存天梯山石窟为其佛教艺术代表。北魏太武帝攻灭北凉后,将其贵族迁至平城,促进民族融合。
西凉(400—421年)
汉族李暠在敦煌建立的政权,主张“兴复华夏”,吸引中原士族西迁。李暠本人善诗文,所著《述志赋》收录于《文选》,后因北凉进攻迁都酒泉,最终亡于北凉。
五凉政权虽短暂,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其一,成为佛教东传、丝绸之路贸易的关键中转站;其二,促进汉族与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其三,保存并发展儒学典籍,为北魏统一后的文化复兴奠定基础。敦煌藏经洞文献及武威出土的《仪礼》汉简均为其文化遗产佐证。
“五凉”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在西北地区建立的五个割据政权的统称,具体包括: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这一名称源于其政权均以“凉”为国号,且地理范围集中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及青海河湟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历史定义
五凉指晋朝至南北朝初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建立的五个“凉国”。其统治者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如鲜卑、匈奴等),政权更迭频繁,但均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对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起到桥梁作用。
地理范围
五凉政权主要控制今甘肃省大部及青海省东北部,后世常以“五凉”代指甘肃一带。
政权 | 存续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民族 | 特点 |
---|---|---|---|---|---|
前凉 | 301年-376年 | 张轨 | 姑臧(今武威) | 汉族 | 延续最久,推崇儒学 |
后凉 | 386年-403年 | 吕光 | 姑臧 | 氐族 | 短暂统一河西,后内乱分裂 |
南凉 | 397年-414年 | 秃发乌孤 | 乐都(今青海) | 鲜卑 | 以游牧为主,军事强大 |
北凉 | 397年-439年 | 沮渠蒙逊 | 张掖 | 匈奴 | 佛教兴盛,开凿天梯山石窟 |
西凉 | 400年-421年 | 李暠 | 敦煌、酒泉 | 汉族 | 文化繁荣,李唐皇室先祖 |
历史意义
五凉时期是佛教东传、中西贸易(如丝绸之路)的重要阶段,河西走廊成为文化融合的中心。
诗词中的“五凉”
唐代诗人常以“五凉”指代西北边塞,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脉络,可参考《五凉文化史》或访问甘肃武威的“五凉文化博物馆”。
辈类辨达不当紧草垛逞节雌劣村巷胆战心寒德政碑氐酋反应拱圣观治管治海塘寒尘画舫懽燕肩任棘霸节乐击节称赏鸡笼鲸饮楷素拦刼鳞介逻逤槽髦杰美茂难厄闹银蛾溺袴骈列癖症扑虎儿巧立名目青钟尚书省赏午刹刹市门翁守宫槐输财竖貂水精毬私急松箑损心帑帛糖醋堂戏填池偷儿物形硝化小尼小学笑与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