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孝子的意思、孝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孝子的解釋

(1) [dutiful son]∶指對父母孝順的兒子

(2) [son in mourning]∶父母死後守孝的人

詳細解釋

(1).孝順父母的兒子。《詩·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莊子·天地》:“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叙。” 唐 韓愈 《複仇狀》:“蓋以為不許復讐,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慈父孝子、孤臣******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 冰心 《南歸》:“人家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我這次病了五個月,你們真是心力交瘁!”

(2).指父母亡故後居喪者。《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復生然。”《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初, 恪 将征 淮南 ,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閤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宋書·後妃傳·明恭王皇後》:“ 元徽 五年五月五日,太後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因此欲加酖害,已令太醫煑藥,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應作孝子,豈復得出入狡獪。’帝曰:‘汝語大有理。’乃止。”《明史·禮志十四》:“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周親以下素服。”《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你父親幾時去世的?’那孝子道:‘還不曾盡七。’”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親戚、鄰居、門中人,擠滿當事人的院子,說了一早晨,沒說倒,才來到區上,因為必須立刻決定誰是孝子,好辦喪事。”

(3).祭祀時對已故父母的自稱。《禮記·郊特牲》:“祭稱孝孫孝子,以其義稱也。”《新唐書·禮樂志三》:“若宗子有故,庶子攝祭,則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

(4).舊時表旌孝行卓著者的特定稱號。《後漢書·蔡邕傳》:“又市賈小民,為 宣陵 孝子者,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明史·孝義傳一·李德成》:“ 洪武 十九年舉孝廉,屢擢尚寶丞。二十七年旌為孝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孝子”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曆史演變與文化背景,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孝順父母的子女
    指盡心侍奉、尊敬父母的子女,強調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懷。儒家思想中,“孝”是道德核心,如《詩·大雅·既醉》提到“孝子不匮,永錫爾類”,體現孝道的傳承性。現代語境下,孝子多指對父母盡贍養之責的子女。

  2. 居喪守孝之人
    古代“孝子”最初指父母去世後服喪的人。如《禮記》記載:“祭稱孝子,喪稱哀子”,服喪初期稱“哀子”,後期祭奠時改稱“孝子”。這一用法在《明史·禮志》等文獻中亦有體現。

二、詞義演變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四、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現代“孝子”含義簡化,主要指贍養父母的行為,如關心、陪伴等。部分語境中仍保留古義,如文學作品中“孝子”可能指守喪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例證,可參考《禮記》《明史》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孝子

孝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父母尊敬孝順的子女。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孝」和「子」。

「孝」是一個獨體字,是由「老」和「子」組合而成。它的部首是「子」,總共有4個筆畫,是一個容易書寫的漢字。

「子」是一個獨體字,是人的兒子的意思,也可以用來指代男性後代。它的部首同樣是「子」,總共有3個筆畫。

孝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孝子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講究子女對父母的尊敬、孝順和照顧。在古代社會,孝子是被推崇和尊重的,被視為道德高尚的表現。

在繁體字中,「孝」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形狀和意義,沒有改變。隻是在書寫上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根據古代漢字的使用,「孝」的舊時寫法是「孝艮」,艮是一個與山有關的字,山象征着穩定和恒久,所以孝意味着永遠尊敬和侍奉父母。

以下是一些關于孝子的例句:

1. 他是個孝子,經常照顧他年邁的父母。

2. 家庭是培養孝子的基本單位。

3. 孝子不僅要敬老尊賢,還要尊重其他人。

一些與孝子相關的詞語:

1. 孝順:對父母尊敬和順從。

2. 孝心:對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3. 不孝:不尊敬和不照顧父母的行為。

總之,孝子是指對父母孝順尊重的子女。孝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被視為美德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