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或許;恐怕。《後漢書·李固傳》:“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儻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
(2).假若。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亂軍賊黨,儻或擄了 鶯鶯 ,怎的備?” 元 李景賢 《西遊記》第一本第一出:“﹝ 陳 雲﹞娘子,灰頭草面不打扮,儻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儻或為利營私,徇情欺主,明正國法,幽服冥誅。”
“傥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或許;恐怕
表示推測或不确定的語氣,常用于古籍或書面語中。例如《後漢書·李固傳》中:“臣所以敢陳愚瞽,冒昧自聞者,傥或皇天欲令微臣覺悟陛下。”
假若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倘若”。例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亂軍賊黨,傥或擄了莺莺,怎的備?”
詞彙 | 含義側重 | 語境 |
---|---|---|
傥或 | 推測/假設 | 書面、古籍 |
或許 | 一般可能性 | 通用 |
倘若 | 強調假設條件 | 書面 |
總結來說,“傥或”是一個兼具推測與假設義的文言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需進一步例證,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傥或(tǎng huò)是一個古老而少見的漢字,其主要含義為“或許”、“大約”等。在現代漢語中,它很少被使用,屬于比較罕見的詞彙。
該字的拆分部首可以分為“亻”和“兌”。其中,“亻”是人的部首,“兌”則是表示音的部首。根據中國漢字的構造規律,每個漢字都由一個或多個部首組成。在傥或的構造中,人的部首和表示音的部首的組合,暗示了該字有人與聲音相關的含義。
傥或的來源尚不詳确。在《說文解字》中,對該字的解釋是“或者,具體不良”,但沒有提供具體出處。由于該字的使用相對較少,因此沒有詳細的曆史記錄,對其起源仍存在争議。
在繁體字中,傥或的寫法保持一緻。無論是簡體還是繁體,形狀和構造都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傥或通常以一種稍微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古籍中可以看到該字的變體“蹚或”,其意義仍然相同。這種變體寫法是古代書寫時的特殊形式之一。
以下是一些使用傥或的例句:
1. 傥或她會來參加我的生日聚會。
2. 他傥或身體狀況不好,無法參加比賽。
3. 這個問題傥或沒有确切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與傥或相關的詞彙:
組詞:傥然(意為“非常”)、傥來(意為“可能到來”)
近義詞:大約、或許、恐怕
反義詞:确定、确實、肯定
綜上所述,傥或是一個不常見的漢字,含義為“或許”、“大約”。該字的構造部首由“亻”和“兌”組成,意味着人與聲音相關。盡管具體的來源尚不确定,但傥或在古籍中有多種變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傥或的使用非常有限,但可以通過一些例句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