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近有仁德的人。《論語·學而》:“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朱熹 集注:“親,近也;仁,謂仁者。” 晉 陸機 《辨亡論下》:“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既而仇讎未殄,方憑大國之威;宗祏阽危,尤仰親仁之德。”
“親仁”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強調通過向品德高尚者學習來提升自身修養。以下是詳細解析:
“親仁”由“親”(親近)與“仁”(仁德)組成,字面意為主動接近具備仁愛、善良品德的人。如《論語·學而》所言:“泛愛衆,而親仁”,朱熹注“親”為“近”,“仁”指仁者,即通過親近仁者踐行道德。
儒家經典
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自古重視“親仁善鄰”“崇信修睦”,這一思想不僅用于個人修養,也體現在外交與人際交往中,如“協和萬邦”“和為貴”等理念。
“親仁”不僅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更是中華文化中“以德化人”思想的體現。它倡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選擇良師益友,通過榜樣的力量實現自我完善與社會和諧。這一理念至今仍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系具有指導意義。
《親仁》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關心和親近他人,具有仁愛之心。這個詞可以形容人對他人的友善和熱情。
《親仁》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表示與人相關。根據漢字字典,它共有8個筆畫。
《親仁》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篇》一章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于天下擇善而行,與其他人保持親近和諧的關系。這裡的《親仁》一詞是指謹守仁德并與他人建立良好親近關系的行為。
《親仁》的繁體字為「親仁」,與簡體字寫法相似,隻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親仁」的寫法可能是「親仁」。字形上的變化可以理解為隨着時間推移,文字的演變和發展。
例句1:他非常親仁,總是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例句2:親仁的行為使他赢得了身邊人的尊重和愛戴。
鄰人、仁愛、親熱、親近。
友善、仁愛、待人親切。
冷漠、無情、疏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