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仁的意思、親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仁的解釋

親近有仁德的人。《論語·學而》:“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朱熹 集注:“親,近也;仁,謂仁者。” 晉 陸機 《辨亡論下》:“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既而仇讎未殄,方憑大國之威;宗祏阽危,尤仰親仁之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親仁”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親近有仁德的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經典文獻的詳細解釋:

  1. 核心釋義

    “親仁”指主動接近、尊敬并向品德高尚、心懷仁愛的人學習或交往。它強調個體在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中應做出的積極選擇,即選擇與仁者為伍。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親仁”釋義為“親近仁者”。

  2. 字義分解與内涵

    • 親(親):本義指關系近、感情好。此處作動詞,意為“親近”、“接近”。
    • 仁:儒家核心道德觀念,指愛人、仁慈、寬厚、有道德修養的境界或這樣的人。

      内涵:“親仁”體現了儒家倡導的向善、修身的重要途徑,即通過與賢德之人交往,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道德水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親”、“仁”的釋義及儒家思想背景。

  3. 經典出處與權威闡釋

    最著名的出處是《論語·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教導年輕人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言行謹慎守信、博愛大衆,并特别強調要“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權威闡釋:

    •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解:“親,近也。仁,謂仁者。”意指親近仁者。他進一步強調這是修身的基礎。
    • 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明确解釋“親仁”為“親近有仁德者”。

      來源:《論語》原文及曆代注疏(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或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語》注釋本)。

  4. 用法與引申

    “親仁”常用于:

    • 描述一種道德行為或處世态度:如“他一生奉行親仁的原則”。
    • 作為勸勉或教育的内容:如“教育孩子要懂得親仁”。
    • 引申為選擇良師益友、營造良好道德環境的重要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雖未單列詞條,但其釋義蘊含在“親”、“仁”及相關儒家思想背景中;《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在相關條目下亦有體現。

“親仁”是一個承載深厚儒家倫理思想的詞彙,意指主動親近品德高尚、心懷仁愛之人,将其視為個人道德修養和人際交往的重要準則。其權威釋義和核心思想根植于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及曆代權威注疏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親仁”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強調通過向品德高尚者學習來提升自身修養。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親仁”由“親”(親近)與“仁”(仁德)組成,字面意為主動接近具備仁愛、善良品德的人。如《論語·學而》所言:“泛愛衆,而親仁”,朱熹注“親”為“近”,“仁”指仁者,即通過親近仁者踐行道德。


二、經典出處與文化内涵

  1. 儒家經典

    • 《論語》将“親仁”列為修身的重要準則,主張在廣泛關愛衆人(“泛愛衆”)的基礎上,優先向仁者學習。
    • 《弟子規·親仁》進一步闡釋:“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指出親近仁者能促進品德進步、減少過失。
  2. 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自古重視“親仁善鄰”“崇信修睦”,這一思想不僅用于個人修養,也體現在外交與人際交往中,如“協和萬邦”“和為貴”等理念。


三、現實意義與實踐場景


四、總結

“親仁”不僅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更是中華文化中“以德化人”思想的體現。它倡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選擇良師益友,通過榜樣的力量實現自我完善與社會和諧。這一理念至今仍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系具有指導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都兒白棘豹喬背公向私卑淺辨訂辨惑策祝遲久出産麤魯噩厲粉臉傅滿該着幹政剮割衮球謞激亨貞花雨回敬火辎滹沱麥飯虎文韔簡質交厝賈直潔癖集句墐塗籃輿老爺們零毀臨見麗缛柳管俪祉率剌剌面面光幂曆鴾鷡難谌儴佉三告投杼神鳳沈樓沈嫚視态石尤霜輪肅黜天文地理頹縱晚禱尾數微驗蝸争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