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聖容。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遲奉聖顔,如渴如飢。”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聖顔。”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五:“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顔。” 宋 張孝祥 《鹧鸪天·上元設醮》詞:“何人曾侍傳柑宴,翡翠簾開識聖顔。”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和卓閣老紀恩詩》:“詩雲:有喜聯翩近聖顔,更欣新詔及春頒。”
“聖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聖顔”由“聖”和“顔”組成:
起源
據《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美女陳聖顔因容貌端莊、舉止莊重,被尊稱為“聖顔”,後逐漸演變為固定詞彙。
古代文獻引用
姓名寓意
作為名字時,“聖”象征智慧與品德,“顔”指容貌或氣度,整體寓意端莊聰慧、氣度不凡。
文化場景
現代偶見于節日祝福或文學創作中,如萬聖節文案“恭請聖體安康”等,多借用其莊重含義形成雙關表達。
“聖顔”一詞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學美感,既可指代尊貴者的儀态,也可用于人名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其核心始終圍繞“神聖”與“容貌”的結合,體現中華文化中對儀容與品德的并重。
在漢語中,"聖顔"一詞的意思是指具有聖潔和莊嚴的面容,常用于形容神聖或崇高的人物。下面将對"聖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進行詳細介紹。
"聖顔"由"囗"和"頁"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共有9個筆畫。
"聖顔"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具體的起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繁體字中,"聖顔"的寫法為「聖顏」。
在古代漢字中,"顔"字寫作"顏",其字形與繁體中的「顏」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而"聖"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1. 他的聖顔莊嚴肅穆,令人敬畏。
2. 行走在廟宇中,他的聖顔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神聖力量。
1. 聖潔:形容非常純淨和崇高的意思。
2. 顔容:指面容的意思。
3. 聖人:指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莊嚴、神聖、莊重、威嚴。
凡俗、普通、不莊重、不莊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