鞫考的意思、鞫考的詳細解釋
鞫考的解釋
審訊拷問。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六:“凡 沖卿 親戚官屬,皆鞫考鈎緻其語。”
詞語分解
- 鞫的解釋 鞫 ú 審問犯人:鞫訊。 窮究。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 考的解釋 考 ǎ 試驗,測驗:考試。考查。 檢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 推求,研究:考古。考據。考訂。考證。 老,年紀大:壽考。 原指父親,後多指已死的父親:先考。如喪考妣。 擊,敲:“而陋者乃以斧斤
專業解析
鞫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鞫”和“考”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審訊和拷問查明案情,多用于古代司法語境。以下從詞典角度分述其詳義:
一、單字釋義
-
鞫(jū)
- 本義:審問犯人,追究案情真相。《說文解字》釋為“窮理罪人”,即徹底查究罪行。
- 引申義:審訊、查證。如《周禮·秋官》載“以五刑聽萬民之獄訟”,其中“聽”即含鞫問之意。
-
考(kǎo)
- 通假義:此處通“拷”,指刑訊逼供。《集韻》注:“考,擊也。”即通過拷打獲取口供。
- 關聯義:核查、驗證。如《尚書·舜典》中“三載考績”,強調審查核驗。
二、複合詞“鞫考”的完整釋義
釋義:指古代司法過程中對嫌疑人進行的審訊與刑訊結合的查案手段,強調通過問詢和體罰逼取供詞以定案。
- 司法程式性:屬訴訟環節之一,常見于重案審理。如《漢書·刑法志》載“獄之鞫考,務得實情”。
- 手段嚴酷性:因涉及刑訊,常與“酷吏”“冤獄”關聯。如《折獄龜鑒》記“鞫考過甚,易緻誣服”。
三、文化背景與權威引用
- 制度依據:
鞫考源于周代“五聽”獄訟制度,後納入《唐律疏議·斷獄》,規定“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訊”(參考:《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
- 經典用例:
- 《後漢書·循吏傳》:“吏畏其威嚴,不敢鞫考。”
- 清代汪輝祖《佐治藥言》:“鞫考非仁術,惟情真罪當,始可用之。”(參考:清代司法筆記《佐治藥言》)。
四、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鞫考”因司法文明化已不再使用,但作為曆史法律術語仍見于典籍研究。其内涵可對應當代“刑訊逼供”,但需注意古代制度語境差異(如法定刑訊程式)。
參考資料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法律辭典》,中華書局,2010年.
- 郭建《中國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網絡擴展解釋
“鞫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ū kǎo,主要用于古代司法語境,含義為審訊拷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通過審問和刑訊手段獲取口供或證據的過程。
- 詞素拆分:
- 鞫:意為審問、查問,常見于古代司法術語(如“鞫獄”)。
- 考:通“拷”,指拷打、刑訊。
2. 文獻用例
- 宋代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記載:“凡沖卿親戚官屬,皆鞫考鈎緻其語。”此處指對涉案人員嚴刑審訊以獲取供詞。
3. 使用場景
-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古代司法制度中的刑訊手段。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常見于學術研究或特定語境。
4. 相關說明
- 注意區分:與“顯考”(指已故父親)等形近詞無關聯。
- 結構特點:“鞫”為左右結構,“考”為半包圍結構,屬複合動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術語或文獻案例,可參考宋代司法制度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劄謗亵保育員長雲春仲錯綜複雜但分電壓互感器釣輪頂陷帝座頓遲堵牆風鵬馮夷宮趺居高親鞼匏軌則黑瞎子九隆狙擊手顆粒肥料可早窺遠鏡老山漢楞梨了然于心靈嶽落戶陸營馬柱銘懷鳴怒摹揣木幔諾貝爾獎漚珠槿豔排推朋寮仆從國奇男子清風明月情雜曲房屈豔班香設謀盛衰十頭水米無幹順續肅黜題橋同業土粉子慰喜武漢大學五任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