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歸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當歸》。
“白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白蕲”是中藥當歸的别稱,這一說法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草三·當歸》。當歸在中醫中常用于補血活血,别稱還包括“山蕲”“文無”等。其命名可能與産地相關,如湖北蕲州(今蕲春)曾是當歸的栽培地之一。
部分資料(如)将“白蕲”拆解為“白費心力”的成語,認為“白”指徒勞、“蕲”指蕲州,引申為努力無果。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方言用法,需謹慎采用。
建議優先采用“當歸别名”這一解釋,若涉及文學或方言場景,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考證。
白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白色的蕲草,蕲草是一種水生植物,常見于池塘、湖泊等水域。
根據《康熙字典》,白蕲的拆分部首是由“白”和“艹”組成。其中,“白”是表示顔色的意思,艹是草的意思。這兩個部首加在一起,表示白色的蕲草。
在漢字的筆畫方面,白蕲一共包含了10個筆畫。
關于白蕲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辭》中。在《離騷》一詩中,有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其中的“絕頂”一詞指的就是白蕲。這個詞後來被用來比喻雄偉、高大的山峰。
在繁體字中,白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白蕲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在古代,把白蕲寫作“白薺”或者“白菜”。不過,這種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常見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白蕲的例句:
1. 池塘裡的白蕲隨着風兒在水面輕輕搖擺。
2. 遠處的山峰,仿佛白蕲般高聳入雲。
在組詞方面,可以有如下組合:
1. 白蕲草
2. 白蕲池
3. 白蕲葉
近義詞可以有:白草、水芹、水蕲等。
反義詞可以有:黑蕲、深色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