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汙吏的意思、汙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汙吏的解釋

亦作“污吏”。亦作“汚吏”。貪污受賄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 趙岐 注:“污吏,貪吏也。”《商君書·慎法》:“此其勢正使污吏有資,而成其姦險。”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四折:“從今後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将濫官汚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 淩力 《星星草》第二三章:“撚子把大獄燒了,把欠租的,抗捐抗糧的,*********污吏的,全都放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汙吏(wū lì)是漢語中對貪污腐敗的官吏的特定稱謂,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核心定義

    汙吏指利用職權貪污受賄、徇私枉法的官吏,強調其行為玷污官職、敗壞法紀。

    《漢語大詞典》

    “貪污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

    《辭海》

    “即‘貪官’。利用職權非法占有財物或收受賄賂的官吏。”

  2. 行為特征

    包括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渎職弄權等,與“清官”“廉吏”構成對立概念。

    《古代漢語詞典》

    “汙,同‘污’,喻指品行不端、貪污腐化。”


二、字源與字形演變

  1. “汙”的本義

    • 字形:從“水”從“于”,甲骨文象水流彎曲之形,本義為停積不流的水(《說文解字·水部》)。
    • 引申義:後衍生出“玷污”“腐敗”之意(如《史記·酷吏列傳》:“其廉者足以為儀表,其污者足以為戒”)。
  2. “吏”的涵義

    • 甲骨文為手持筆記錄之形,本指低級官員(《說文解字·一部》:“吏,治人者也”)。
    • 秦漢後泛指官吏群體,如《韓非子·五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三、文化内涵與曆史語境

  1. 儒家倫理批判

    儒家經典将“汙吏”視為破壞社會秩序的禍源。

    《孟子·盡心下》

    “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注:孟子以“幽厲”喻暴君汙吏之遺臭萬年)

  2. 法制傳統中的懲處

    曆代律法對汙吏嚴懲不貸,如《唐律疏議·職制》設“受財枉法”條,明《大诰》規定貪污六十兩以上者枭首示衆。

  3. 文學中的典型形象

    古典小說如《金瓶梅》(蔡京)、《紅樓夢》(賈雨村)均塑造汙吏形象,揭露官場黑暗。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權威出版社官網查詢電子資源,如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汙吏”是“污吏”的異體字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貪污受賄的官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行為腐敗的官員,常與“貪官”連用為“貪官污吏”。拼音為wū lì,注音符號為ㄨ ㄌㄧˋ。

  2. 文獻出處

    • 《孟子·滕文公上》提到“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趙岐注解“污吏”即“貪吏”。
    • 《商君書·慎法》中批判污吏利用職權助長奸邪。
    • 元代關漢卿《窦娥冤》通過戲劇揭露污吏的腐敗現象。
  3.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形容官吏的腐敗行為。當代也用于批評公職人員的貪污現象,但更常用“貪官”“腐敗官員”等表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國法制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彪子寶相花綳場面便箋不藏不掖操場蟾盤趁景赤文崇實傳宰麤弊黕黑倒挂滴露研朱翻更分身術夫蓠俘擄诰告隔句對古氣好景不常荷蓋橫眉毛豎眼睛會武宴瑚琏之器角巾東路叽叽哇哇靜莫井市酒瓢闊臆喇夥老虎車樂神龍頟侯縷金衣妙絕時人南交乾錄七大八勸戒裙邊入格桑黮時名示樣示知雙栖雙宿素芝天網恢恢,疎而不漏彤廷屠儈妄心文禽勿甯相鄰詳穩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