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污吏”。亦作“汚吏”。貪污受賄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 趙岐 注:“污吏,貪吏也。”《商君書·慎法》:“此其勢正使污吏有資,而成其姦險。”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四折:“從今後把金牌勢劍從頭擺,将濫官汚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 淩力 《星星草》第二三章:“撚子把大獄燒了,把欠租的,抗捐抗糧的,*********污吏的,全都放了。”
“汙吏”是“污吏”的異體字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貪污受賄的官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行為腐敗的官員,常與“貪官”連用為“貪官污吏”。拼音為wū lì,注音符號為ㄨ ㄌㄧˋ。
文獻出處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形容官吏的腐敗行為。當代也用于批評公職人員的貪污現象,但更常用“貪官”“腐敗官員”等表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中國法制史》等文獻。
《汙吏》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腐敗的官員。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汙”和“吏”。下面對這兩個字進行拆分、解釋和相關用法的介紹。
“汙”字由“氵”(水的偏旁)和“虧”組成,是一個形聲字,其中“氵”表示與水有關,而“虧”則是表示不光彩、卑鄙的意思。這個字的繁體寫法是“污”,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是“汙”或“污”,都具有相同的意思。
例句:“他收受賄賂,敗壞了官府的形象,被人稱為汙吏。”
“吏”字由“口”和“吏”組成,也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基本意思是指官員,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官員。
例句:“這位吏治嚴明,一直以來都受到百姓的稱贊。”
與“汙吏”相關的組詞有:“汙吏罪”,指腐敗的官員所犯下的罪行;“汙吏成群”,形容一些地方上充斥着腐敗官員的現象。
與“汙吏”意思相近的詞有:“貪官”、“腐敗分子”等;與其意思相反的詞有:“廉潔公仆”、“清廉官員”等。
總結來說,“汙吏”是指腐敗的官員,這個詞的來源與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密切相關。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以是“汙”或“污”,而今天則一般使用“污”字。同時,汙吏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