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 琇 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裡,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後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宋 劉克莊 《水龍吟·辛亥安晚生朝》詞:“待角巾東路,蹇驢北阜,伴公遊釣。”
“角巾東路”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源自《晉書·羊祜傳》,記載羊祜在寫給從弟羊琇的信中提及:“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裡,為容棺之墟。” 羊祜為西晉名将,此句表達了他功成身退、歸隱故鄉的意願,後成為辭官退隱的典故。
字詞解析
整體釋義
成語意指主動放棄官職,退隱回鄉,強調淡泊名利、追求閑適的生活态度。後世多用于文學作品,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或對功成身退的贊頌。
用法與示例
如宋代劉克莊在《水龍吟·辛亥安晚生朝》中寫道:“待角巾東路,蹇驢北阜,伴公遊釣。” 此處以“角巾東路”描繪歸隱後的悠然場景,增強文意。
相關延伸
該成語的近義詞為“角巾私第”,兩者皆借“角巾”指代隱逸生活。其感情色彩為中性,結構屬緊縮式成語,多用于書面表達。
“角巾東路”以具象的服飾與路徑,隱喻退隱的灑脫,常見于詩詞或曆史典故中,是中華文化裡“功成身退”思想的典型表達。
《角巾東路》是一個成語,其中包含了三個漢字:“角”,“巾”,和“東路”。
“角”是由“角字旁”和“角字底”構成的,它的意思是牛的角。
“巾”是由“巾字旁”和“巾字底”構成的,它的意思是頭巾或者巾帽。
“東路”是由“口”、“從”、“一”和“又”構成的,它的意思是東邊的道路。
《角巾東路》這個成語源于明代文學作品《西遊記》。這個成語的具體出處出自第五回,其中描寫了孫悟空在尋找豬八戒的過程中遇到了沙僧,沙僧向孫悟空問了個問題:“山君依舊,應可找着?” 孫悟空回答:“當倒角巾東路。” 在這個文學作品中,作者使用了這個成語來形容找人的事情。
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角巾東路」。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角巾東路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角”字的舊字形是“角”;“巾”字的舊字形是“帀”或者“巾(二)”;“東”字的舊字形是“東(七)”;而“路”字的舊字形是“輅”或者“路(貝+足)”。
例句:他走了個角巾東路,最後發現自己回到了起點。
組詞:角鬥、巾帼、東西、路線、十字路口
近義詞:倒果為因、繞圈子、兜圈子
反義詞:直來直去、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