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箋的意思、便箋的詳細解釋
便箋的解釋
[memo pad;notepaper] 具有一定質量、尺碼或折痕的適宜于筆記、書信及便條用的書寫用箋;便條
詳細解釋
沒有正規格式的信箋或記事用紙。 葉聖陶 《皮包》:“ 張書記 回頭看了看 黃科長 ,站起來,拿張便箋送到 黃科長 桌子上。”
詞語分解
- 便的解釋 便 à 順利,沒有困難或阻礙:便當。便利。便道。便民。 簡單的,禮節上非正式的:便宴。便衣。便函(形式比較簡便的信件)。簡便。便宜。隨便(適當地,看事實需要而自行處理事情)。 便利的時候:便中請來信。
- 箋的解釋 箋 (箋) ā 注釋:箋注。 小幅華貴的紙張,古時用以題詠或寫書信:便箋。信箋。 書信:箋劄。箋牍。華箋。 文體名,書劄、奏記一類:箋奏。奏箋(多呈皇後、太子、諸王)。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便箋”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結構
- 正确讀音:biàn jiān(注意“箋”不讀qiān)
- 字形結構:“便”意為方便,“箋”是形聲字(竹字頭表材質,“戋”表音),本指古代用竹制成的薄紙。
二、基本釋義
- 便條:指簡短的非正式書面記錄,如留言、備忘等。例如葉聖陶《皮包》中提到的使用場景。
- 書寫用紙:特指適合寫便條的小型紙張,古代多為竹制薄紙,現代也包含便利貼等。
三、曆史演變與用途
- 起源:唐代文人使用,宋代逐漸普及,用于詩詞、文書等。
- 現代用途:包括紙質便條、計算機軟件(如Windows便箋)、手機備忘錄等。
四、與“便籤”的區别
對比項 |
便箋 |
便籤 |
材質 |
傳統竹紙/現代優質紙 |
普通紙質便利貼 |
形制 |
成冊或單頁較正式 |
單張小紙片 |
用途 |
文書、詩詞等 |
臨時備忘、提醒 |
五、常見詞組與例句
- 詞組:信箋、箋注、箋劄(書信)。
- 例句:
- “張書記拿張便箋送到黃科長桌上”(葉聖陶)
- “在超市購物清單或會議記錄中使用便箋”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語言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便箋的意思:
便箋是指用來傳遞信息或留言的簡短紙張,通常具有方便攜帶和使用的特點。它可以用于個人日常事務、商務交流、學術研究等各種場合。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便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從個人傍),“竹”(從竹冠)。
根據現代漢字規範字形,它的總筆畫數為10筆。
來源:
《便箋》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的漢字詞典《說文解字》中,形容與交流眉目息息相關的記錄紙。
繁體:
便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便箋的漢子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相似。唐代的字形較現代稍有差異,如單獨的豎折下畫、字尾的環繞等。
例句:
1. 昨天收到你的便箋了,你的建議很有幫助。
2. 請用便箋記下你的聯繫方式,我會盡快給你回複。
組詞:
便條、便籤、便函、便便
近義詞:
紙條、留言、便書
反義詞:
長信、書信、信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