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汙吏的意思、汙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汙吏的解释

亦作“污吏”。亦作“汚吏”。贪污受贿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赵岐 注:“污吏,贪吏也。”《商君书·慎法》:“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姦险。”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汚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凌力 《星星草》第二三章:“捻子把大狱烧了,把欠租的,抗捐抗粮的,*********污吏的,全都放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汙吏(wū lì)是汉语中对贪污腐败的官吏的特定称谓,具有鲜明的贬义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核心定义

    汙吏指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官吏,强调其行为玷污官职、败坏法纪。

    《汉语大词典》

    “贪污的官吏。《孟子·滕文公上》:‘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

    《辞海》

    “即‘贪官’。利用职权非法占有财物或收受贿赂的官吏。”

  2. 行为特征

    包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渎职弄权等,与“清官”“廉吏”构成对立概念。

    《古代汉语词典》

    “汙,同‘污’,喻指品行不端、贪污腐化。”


二、字源与字形演变

  1. “汙”的本义

    • 字形:从“水”从“于”,甲骨文象水流弯曲之形,本义为停积不流的水(《说文解字·水部》)。
    • 引申义:后衍生出“玷污”“腐败”之意(如《史记·酷吏列传》:“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
  2. “吏”的涵义

    • 甲骨文为手持笔记录之形,本指低级官员(《说文解字·一部》:“吏,治人者也”)。
    • 秦汉后泛指官吏群体,如《韩非子·五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语境

  1. 儒家伦理批判

    儒家经典将“汙吏”视为破坏社会秩序的祸源。

    《孟子·尽心下》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注:孟子以“幽厉”喻暴君汙吏之遗臭万年)

  2. 法制传统中的惩处

    历代律法对汙吏严惩不贷,如《唐律疏议·职制》设“受财枉法”条,明《大诰》规定贪污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

  3. 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古典小说如《金瓶梅》(蔡京)、《红楼梦》(贾雨村)均塑造汙吏形象,揭露官场黑暗。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权威出版社官网查询电子资源,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汙吏”是“污吏”的异体字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指贪污受贿的官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行为腐败的官员,常与“贪官”连用为“贪官污吏”。拼音为wū lì,注音符号为ㄨ ㄌㄧˋ。

  2. 文献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提到“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赵岐注解“污吏”即“贪吏”。
    • 《商君书·慎法》中批判污吏利用职权助长奸邪。
    •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通过戏剧揭露污吏的腐败现象。
  3. 现代用法
    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形容官吏的腐败行为。当代也用于批评公职人员的贪污现象,但更常用“贪官”“腐败官员”等表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司法制度或具体案例,可参考《中国法制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闇野白鼍半轮辨士表经别屋仓窌差操查阅斥弃吹蛊椿象蹴蹀道微德薄敌耦锻灶督课飞言逢意给脸钩膺官庄挂掌古典式摔跤海枯见底凾洛号礮魂想互证击鼓精进不休津桥几蘧继武涓涟句中眼啃嚼枯裂困棘雷令离魂倩女六铢衣芦席缕缕马杌喏喏跑解马疲癃残疾擗踊拊心勤勤恳恳繞萦散射畲刀水星俗囿途毙土生土长望沮邪不胜正懈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