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天道如大網,雖稀疏卻無有漏失。比喻作惡者逃不出上天的懲罰。語出《老子》:“天網恢恢,疎而不失。”《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衆人齊發起喊來道:‘是天網恢恢,疎而不漏,你與小娘子殺了人,拐了錢財,盜了婦女,同往他鄉,卻連累我地方鄰裡打沒頭官司!’”《紅樓夢》第六九回:“自古‘天網恢恢,疎而不漏’,天道好還。你雖悔過自新,新已将人父子兄弟緻于麀聚之亂,天怎容你安生?”《冷眼觀》第二一回:“那旗婆……希圖訛詐銀錢,誰知天網恢恢,疎而不漏,忽被那做現任 孝感 縣知縣 寇若準 當場察破。”
“天網恢恢,疎而不漏”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這個成語意為天羅地網,能把所有被緝拿的對象都逮捕歸案,沒有一絲遺漏。通常用來形容法網嚴密,無處可逃,也可形容大自然的規律或原理不可違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成語由6個字組成。其中,"天"字的部首是"一",含有4個筆畫;"網"字的部首是"網",含有6個筆畫;"恢"字的部首是"心",含有10個筆畫;"疏"字的部首是"疋",含有5個筆畫;"而"字的部首是"⺄",含有4個筆畫;"不"字的部首是"一",含有1個筆畫;"漏"字的部首是"氵",含有3個筆畫。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成語源自《漢書·董仲舒傳》,原文是“天羅地網,疏而不漏”,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成語用法。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天"字的形狀與現在略有不同,"恢"字的字形中間的"心"字旁為"忄","疏"字的主體部分的寫法稍有不同。
1. 她的犯罪行為終究逃脫不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法網。
2. 在自然界中,違背了自然規律的事物都會付出代價,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 天羅地網
2. 網開一面
3. 捉襟見肘
天羅地網、萬無一失、密不透風
逃之夭夭、漏網之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