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尚書》中《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 唐 韓愈 《進撰平淮西碑文表》:“其載於《書》,則 堯 舜 ‘二典’, 夏 之《禹貢》, 殷 之《盤庚》, 周 之‘五誥’。”
“五诰”是《尚書》中的五篇重要诰文,均為西周初年周公或召公發布的政令文書,具體解釋如下:
五诰包括:
五诰産生于西周初期,是周公為鞏固政權、規範禮制而發布的政令,内容涵蓋軍事、法律、道德等方面,體現了早期儒家“德治”思想的雛形。
五诰不僅是政治文件,還反映了周初的社會制度變革,如《酒诰》的禁酒政策實為削弱殷商舊俗,強化周禮的舉措。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篇詳細内容,可查閱《尚書》原文或權威曆史研究著作。
《五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五個诰命”或“五個诏令”。下面将會詳細介紹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五诰》由“五”和“诰”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五”字的拆分部首是“二”,它有四個筆畫;而“诰”字的拆分部首是“言”,它有八個筆畫。
《五诰》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中國,它是漢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古代,皇帝會發布一系列的诰命或诏令,以示對國家和人民的統治和治理。
《五诰》的繁體字形狀為「五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五诰》中的漢字也有一些變化。例如,“五”字可以寫作“伍”字;而“诰”字也可以寫作“告”字。
《五诰》這個詞語在現代漢語中的例句有: 1. 皇上發出了五诰,要求百姓奮發向上,為國家作出貢獻。 2. 這五個诰命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诰》這個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五诰之君:指受到五诰命令的君主。 2. 五诰文書:指記載五诰命令的文書。
與《五诰》相近義的詞語有: 1. 五科:指古代官員的五個職責。 2. 五命:指由國家頒發的五個命令。
與《五诰》相反義的詞語有: 1. 五無诰:指國家沒有發布任何命令或诰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