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親近而稱譽。語本《老子》:“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荀子·議兵》:“於是有能化善脩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 宋 司馬光 《臧郎中挽歌》之一:“僚友皆親譽,黎民每去思。”
(2).慈愛的心和美好的名聲。 唐玄宗 《<孝經>序》:“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 邢昺 疏:“慈愛之心曰親,聲美之稱曰譽。謂三王之世,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親譽之道,日益著見,故曰親譽益著也。”
“親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親近而稱譽
源自《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指通過德行感化他人,使百姓親近并贊譽。例如《荀子·議兵》中提到“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宋司馬光《臧郎中挽歌》中也有“僚友皆親譽”的描述。
慈愛之心與美好名聲
唐代《孝經序》中稱“親譽益著”,邢昺疏解釋為“慈愛之心曰親,聲美之稱曰譽”,強調内在仁愛與外在聲譽的結合。
在姓名學中,“親譽”被賦予積極寓意: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文學語境,現代較少使用,常見于對曆史人物德行的評價或姓名文化中。
《親譽》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親”和“譽”兩個部分。
“親”部分的部首是“人”,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二,書寫順序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
“譽”部分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聲音有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十三,書寫順序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
詞語“親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常用于形容人們對某人的稱贊和贊頌。
在繁體字中,“親譽”保留了同樣的寫法和意思。
古時候,“親譽”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是“親譽”,仍然保留了“親”和“譽”的意思。
以下是“親譽”在句子中的例句:
一些與“親譽”相關的組詞有:“親和”、“親近”、“親切”等。
與“親譽”近義的詞語有:“美譽”、“佳譽”、“聲譽”等。
與“親譽”相反的詞語有:“貶低”、“抹黑”、“污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