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sees;young and inexperienced] 初為世用;初入社會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三國演義》
東漢 末, 諸葛亮 隱居 南陽 , 劉備 三顧茅廬, 亮 始出佐之。《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 曹公 膽,初出茅廬第一功。”後用以謂初涉世緻用,閱曆不深。 清 李漁 《風筝誤·蠻征》:“雖然是初出茅廬,這戎事與軍機似曾經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就怕他初出茅廬,不懂規矩,當不來是真的。” 毛6*澤6*東 《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做一個真正能幹的高級指揮員,不是初出茅廬或僅僅善于在紙上談兵的角色所能辦到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初出茅廬漢語 快速查詢。
“初出茅廬”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現多用于形容缺乏社會或工作經驗的新人。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描述諸葛亮結束隱居(茅廬),首次輔佐劉備便用火攻計赢得博望坡之戰,大敗曹軍。
如需了解完整故事背景或更多例句,可參考《三國演義》原文或成語詞典。
初出茅廬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剛剛脫離茅廬(簡陋的住所)初嘗世事的意義。它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剛剛起步,經驗尚淺,有一種新鮮和稚嫩的感覺。
初出茅廬的拆分部首是“車”和“木”,拆分的筆畫為7畫。
初出茅廬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初學者的志趣就像剛剛脫離茅草而出的青瓦。雖然瓦器質樸,但其潔白光澤和疏朗空靈,能給人以極大的視覺享受。”後來,這句話經過引申演變,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初出茅廬”。
繁體字為「 初出茅廬」。雖然采用了不同的書寫形式,但是意義和簡體字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初出茅廬”可以寫作“初出茅”。其中,“茅”字的上方加上了一個小人的象形字形狀,用來表示剛剛脫離茅草的人。
他在職業生涯中初出茅廬,還需要更多的經驗和學習。
初學、初生、初心、初次、初夏
青澀、稚嫩、初步、蓬勃發展
老練、經驗豐富、成熟、高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