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法律。《漢書·朱博傳》:“如太守 漢 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耳,亡奈生所言聖人道何也!” 清 錢謙益 《浙江嘉興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夫三尺律,人主所與治天下也。”亦作“ 三尺令 ”。 唐 李颀 《送馬錄事赴永嘉》詩:“手持三尺令,決遣如流泉。”參見“ 三尺 ”。
“三尺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三尺律”是古代對法律的别稱,指代成文法典或法律條文。該詞源于漢代,因古代法律文書書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而得名。
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三尺律》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根據一定的長度,例如三尺的律,來規範行為和判斷事物的準則。它表示以法律、規章制度或道德法則作為行為的基準。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根據成語的部首,“三尺律”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廾”,筆畫總數為8畫。
《三尺律》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法制,古代中國的人們在三尺法度上進行着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古時有關部門将法律刻在木闆上,長度一般為三尺,用于教化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漸漸地,“三尺律”成為了一種規範行為的準則,後來也引申為更廣泛的意義。
在繁體中,成語《三尺律》的寫法為「三尺律」。
在古代,成語《三尺律》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其古漢字寫法為「三尺律」。
1. 作為一名公職人員,你應該遵守《三尺律》。 2. 在這個社會中,許多人已經忘記了《三尺律》的重要性。
1. 不按三尺律行事 2. 忠于三尺律 3. 違反三尺律
遵守法規、遵循準則、遵守規範、守法紀
不受任何限制、任意妄為、無規矩、違法亂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