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賤窮困。《舊唐書·李吉甫傳》:“錢米所徵,素有定額,寬緇徒有餘之力,配貧下無告之民,必不可許。” 宋 蘇轼 《論役法差雇利害起請畫一狀》:“其貧下縣分,第一第二等人戶,例皆稀少,至第三等,則戶數猥多。”
(2).指貧困的小民。 北魏 高允 《谏東宮上書》:“所在田園,分給貧下。”《舊唐書·李绛傳》:“伏望天慈,并賜本道,代貧下今年租稅,則萬姓欣戴,四海歌詠矣。”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下》:“若 鄭光 莊吏,積年為蠹,得寬重典,則是朝廷之法獨行於貧下,臣未敢奉詔。”
“貧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貧賤窮困的狀态
指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的境況,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舊唐書·李吉甫傳》提到“配貧下無告之民”,蘇轼的奏章中也用“貧下縣分”形容經濟落後的地區。
指貧困的小民
用于代指底層百姓,如北魏高允《谏東宮上書》中“分給貧下”,強調将資源分配給窮苦民衆。
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多用于官方文書或政論,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研究或特定文學表達。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舊唐書》《唐語林》等古籍。
《貧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身份低微、貧窮困苦的人。
《貧下》的部首是貝(貝財,13畫),構字部件為車、貝、一。所有的筆畫加起來一共是16畫。
《貧下》在古代演變過程中,由“貝車”演變而來。貝表示財物,車表示低微的遊民身份,兩者結合,表示貧窮居民。
繁體字形為「貧下」。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貧下的貧字寫作「貧」,下字寫作「下」。
1. 他出身貧下,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2. 身為貧下之人,我理解窮人的苦難。
1. 貧苦:形容貧窮困苦。
2. 貧困:指因缺乏財力或物質而生活困難。
3. 下賤:形容地位、身份低微。
4. 貧病交加:形容貧窮和疾病同時困擾。
近義詞有貧困、貧苦、貧窮、貧瘠。
反義詞有富裕、富有、富足、富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