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崤底的意思、崤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崤底的解釋

古地名。也稱 渑池 。在 崤山 山谷之底。古代曾設 崤底關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馮異 與 赤眉 戰於 崤底 ,大破之。” 李賢 注:“ 崤 ,山名;底,阪也。一名 嶔岑山 。在今 洛州 永寧縣 西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河南府》:“ 崤底 ,在縣( 永寧縣 )西北七十裡,即 崤 谷之底也。亦曰 崤陂 ,一名 澠池 。 馮異 大破 赤眉 於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崤底”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崤底是古代地名,又稱“渑池”,位于崤山山谷底部,因地形得名。該地曾設崤底關,是軍事要地。

二、曆史背景

  1. 軍事事件:東漢初年,馮異在此大破赤眉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記載:“馮異與赤眉戰于崤底,大破之。”
  2. 地理考證: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提到,崤底位于永甯縣(今河南洛甯)西北七十裡,屬崤谷底部,亦稱“崤陂”或“渑池”。

三、地理位置

四、延伸說明

“崤渑”一詞亦指崤底一帶(如《後漢書·儒林傳》),進一步印證其地域關聯性。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讀史方輿紀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崤底的意思

《崤底》(xiáo dǐ)是一個地名詞彙,指的是中國古代山脈名稱崤山和盆地名稱底地的結合。它既可以指崤山脈的山脊或山腰,也可以指崤山脈山麓的平原或低窪地帶。

拆分部首和筆畫

以解釋《康熙字典》為準:

《崤》字的部首是山(山字頭),另一個字是(小)。

《底》字的部首是頁(書頁面),再加上(氷)。

《崤》總共有11個筆畫。

《底》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崤底》這個地名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可見于《漢書·地理志》和《通志·地理志》等古籍中。

在繁體字中,“崤”和“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崤底這個地名一般使用篆書、隸書或楷書形式來書寫。具體的字形和結構略有變化。

例句

1. 風景如畫的崤底山脈,吸引了許多遊客。

2. 崤底的盆地是農民們種植農作物的理想區域。

組詞

1. 崤山(xiáo shān):指崤山脈。

2. 底地(dǐ dì):指崤山脈山麓的平原或低窪地帶。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1. 邋遢(lā tà):指衣着不整潔或衛生狀況差。
2. 邋塌(lā tā):指事物擺放不整齊或淩亂。

反義詞:
1. 整潔(zhěng jié):指衣着整齊或衛生狀況良好。
2. 整齊(zhěng qí):指事物排列有序或擺放規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