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崤底的意思、崤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崤底的解釋

古地名。也稱 渑池 。在 崤山 山谷之底。古代曾設 崤底關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馮異 與 赤眉 戰於 崤底 ,大破之。” 李賢 注:“ 崤 ,山名;底,阪也。一名 嶔岑山 。在今 洛州 永寧縣 西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河南府》:“ 崤底 ,在縣( 永寧縣 )西北七十裡,即 崤 谷之底也。亦曰 崤陂 ,一名 澠池 。 馮異 大破 赤眉 於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崤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意義的名詞,指崤山山脈南麓的特定區域,現位于中國河南省洛甯縣境内。該名稱由“崤”(xiáo)和“底”(dǐ)組成:“崤”特指豫西崤山,屬秦嶺東段支脈;“底”指山麓或地勢低平處,合稱表示崤山南側的山腳地帶。

在曆史文獻中,“崤底”多與軍事戰略要地相關。例如《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部将馮異在此大敗赤眉軍,史稱“崤底之戰”。此役利用崤山地形“深谷高岸”設伏,成為古代山地作戰的經典案例。

地理學角度分析,崤底地處崤山與洛河交彙處,屬黃河中遊峽谷地貌。其地質構造以寒武紀石灰岩為主,形成衆多溶洞與斷崖,構成天然關隘。唐代《元和郡縣圖志》稱此地“扼秦晉之喉,控河洛之要”,印證其軍事地位。

現代考古發現,崤底區域存有漢代烽燧遺址與古道遺迹,印證《水經注》所載“崤底道”的存在。該古道曾連接洛陽與長安,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學考證顯示,“崤”字最早見于《左傳》,原指“兩山相夾”的地形特征,後專指豫西崤山。“底”在古漢語中除指底部外,亦可表“深處”,如《說文解字》釋“底”為“山居也”,與崤底地理特征相符。

網絡擴展解釋

“崤底”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崤底是古代地名,又稱“渑池”,位于崤山山谷底部,因地形得名。該地曾設崤底關,是軍事要地。

二、曆史背景

  1. 軍事事件:東漢初年,馮異在此大破赤眉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記載:“馮異與赤眉戰于崤底,大破之。”
  2. 地理考證: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提到,崤底位于永甯縣(今河南洛甯)西北七十裡,屬崤谷底部,亦稱“崤陂”或“渑池”。

三、地理位置

四、延伸說明

“崤渑”一詞亦指崤底一帶(如《後漢書·儒林傳》),進一步印證其地域關聯性。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讀史方輿紀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號暗黝黝半絲半縷北京大學北昆揙刀步道赤鳳來楚蘭大成殿道貌凜然搭識跌磕地線東廚防拟法人股負穢遘紛黃教幻象華省慧眼賤輩矯正加人進事積箧盈藏急于事功峻詞闊臆兩鳳梁州淩壓流方劉仙掌落台律令緑琴沒頭帖子門刺缪紾旁沿剖玄析微牆立觀乾浴慊吝切問近思穹漢棬杯眚沴失據恕道説起風就是雨索瑟宛蜒維桑纖埃嫌好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