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莊嚴整。 漢 應劭 《風俗通·愆禮·山陽太守汝南薛恭祖》:“何有死喪之感,終始永絶,而曾無惻容,當内崩傷,外自矜飭,此為矯情,僞之至也。”
“矜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應劭的《風俗通·愆禮》,文中批評薛恭祖在喪禮中“外自矜饬”,暗指其行為矯情虛僞。可見“矜饬”在古漢語中多含貶義,強調過度修飾的端莊,而非發自内心的莊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造句案例,可參考《風俗通》相關文獻或詞典來源。
矜饬(jīn shì),是一個多音多義的漢字詞語,最常見的意思是指自恃高貴、矜持自重的樣子。
矜字由矢旁和兒旁組成,兒旁是邊旁,代表行動,矢旁是象形旁,表示箭的形狀。整個矜字共有12個筆畫。
饬字分為兩部分,左邊是刂旁,右邊是韋旁。刂旁是刀劍的意思,韋旁是皮革的意思。饬字共有16個筆畫。
矜饬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史記·封禅書》中的“矜飾”一詞,用來描述祭祀典禮中物品的裝飾和皇帝的儀态。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形容個人的舉止和态度。
在繁體字中,矜饬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矜的寫法與現在相似,饬的寫法有所不同。在甲骨文中,饬字的形狀更像是個人留意的樣子,表示矜持自重。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饬字的寫法逐漸演化為現在的樣子。
1. 他矜饬地走進大廳,昂首挺胸,自信滿滿。
2. 她從不矜饬,總是隨性而為,毫不拘束。
組詞:矜責(jīn zé)、矜誇(jīn kuā)、饬裝(chì zhuāng)。
近義詞:自負、傲慢、自傲。
反義詞:謙虛、謙遜、謙和。
【别人正在浏覽】